覺悟華嚴經·全部答疑

這部分內容是各個時期答疑文檔的總合,文字都是由同學整理出來的,大多數還未定稿,僅供學習參考。 對於某些常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是與當時討論的內容和上下文,以及問題提出者有關的,需要全面的考量和參照。

隨著學習,這部分的內容還在不斷拓展。


答疑文件下載

全部答疑·目錄



《佛教哲學論義》答疑

1.《佛教哲學論義》答疑

2.《佛教哲學論義》答疑

3.《佛教哲學論義》答疑

4.《佛教哲學論義》答疑


2024答疑-文檔

1.答疑(2024-9-14)

2.答疑(2024-9-21)

3.答疑(2024-9-28)

4.答疑(2024-10-5)

5.答疑(2024-10-12)

6.答疑(2024-10-19)

7.答疑(2024-10-26)


2024答疑-分類

1.根本智和根本無明,差別智和一念無明,是體用的差別嗎?

2.宗教的佛教與佛教本身的意義不同

3.死後的世界是存在的嗎?

4.自我因素第一因和無我的關係

5.宗教性的佛教輿行法實踐上的佛教區別

6.怎樣積累資糧、怎麼深入經藏?

7.感性是否都需轉成理性?

8.從內向外的部分要到入滅盡定階段才能顯現出來

9.生命解脫是方法與體驗的關係

10.第一階段的修行是十信位的淨行品嗎?

11.一法呈現的本身,就是這一法的實相

12.十信位的去除異身異時異處,輿見性位的有何不同

13.定義邊界也是一種行法實踐?

14.證諸法空和空性智慧與勝義諦一切空有區別嗎?

15.比賽輸贏的分別感受,是否符合梵行清淨?

16.如何判斷行法實踐是共外道的?

17.法報化三身世間的關係

18.第二個階段與康德的義務主義相似嗎?

19.發菩提心和利他心的區別

20.概念準確的具體行法

21.如何去找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

22.如何界定直覺在華嚴行法裏的位置?

23.靈感、夢境輿根本智的關係

24.一切智和根本智之間的關係

25.一切智、根本智,就是大自然的規律嗎?

26.何謂佛教的神通?輿外道的差別是什麼?

27.何謂補特伽羅?

28.如何詮釋阿羅漢能見五百世,佛陀能見生生世世?

29.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

30.見性成佛後身在何處?

31.如何驗證是否在極樂世界?

32.對同一法,有不同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也會不一樣嗎?

33.異身是化身嗎?色身壞滅後,報身和法身是怎樣繼續成就的?

34.名號的定義 - 種、種差

35.空輿不空、空有同時

36.名號的拓展問題

37.從「究竟空」到「諸法空」和「諸法不空」

38.從染淨法轉成空有法

39.六道輪回是真實存在,還是佛法的方便善巧說?

40.意識、善根相續否?

41.華嚴行法次第是指證得空性後的嗎?

42.「戒定慧」在不同行法次第、不同種性的界定

43.如何行法精進不懈怠

44.如何剋服修行貪圖安逸

45.【七分之中而乃獲一】是如何傳遞的?

46.佛教的經典解讀

47.如何解讀「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48.「自知不受後有」的意趣

49.色身壞滅後意識仍生生相續、隨業流轉嗎?

50.思惟輿無想天、四空天

51.思惟輿實踐的關係

52.為什麼八十華嚴的《十定品》很重要?

53.何謂世界和甚深禪定

54.佛經中佛對舍利弗說輿對文殊菩薩說的意義

55.極樂世界的四土

56.如來、佛、世尊各代表的法義

57.諸天、道種智的定義

58.修行主要是修改第七識

59.擱置輿拖延症的區別

60.世尊沒有上升化樂天的法義

61.自我因素的其他作用?

62.凡夫輿菩薩的差別

63.何謂如實

64.唸佛法門

65.華嚴行法的唸佛

66.面對死亡怎樣無所住、無所求?

67.怎樣獲得穩定、必然的解脫與無上正覺

68.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

69.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具體差異

70.阿彌陀佛接引屬於固定個體嗎?

71.如何確認見性

72.何謂真實

73.自我監督的因素和機制

74.正知見,不正知見,相似知見

75.共法及不共法的分類判教依據

76.如何判斷是凡夫地妄想還是正思惟

77.自我因素是固定恆常的嗎?

78.生命中一切法先天、後天、根本智、差別智的範疇和呈現形式

79.業力輿本體的關係

80.本體和現在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軌道嗎?

81.本體必然性的假設

82.燻習的種子會歸結到自性本體

83.無我到底是妄見,還是真實義

84.無始無明輿基督教的原罪相同嗎?

85.《淨行品》未見性的修行者也能做到

86.本體界、現象界

87.如何獲得解脫、無上正覺


答疑精選

1.怎樣學習《華嚴經》?

2.學習《華嚴經》都有哪些參考經論?

3.如何增加解讀經典的資糧?

4.華嚴經與上座部四部阿含經的關係?

5.大乘經典的解讀模式?

6.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行法理念上的差別?

7.《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亦是圓教經典,它與《華嚴經》有什麼區別?

8.為什麼經典集結時要把樸實易懂的語言變成這樣複雜?

9.把法數當作世間數來解讀是怎樣造成的?

10.現在是減劫,如何解釋實際人壽卻在增加?

11.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12.什麼叫見自性地?

13.什麼是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14.遠離世間、住進山洞的人在修什麼?

15.『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和『不須識本心,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兩者旨歸上的差異?

16.禪宗只講明心見性,不講修行次第,華嚴經五十三個位次的行法對其無用嗎?

17.入一真法界是在十住位還是在等覺位?

18.無想定、禪定、滅盡定三者有什麼區別?

19.證無生忍後就不退轉了嗎?

20.何謂阿鞞跋致?

21.一念不起與了別

22.不分別、了別及七種作意的行法意義

23.一念無明生起與根本無明生起的差別

24.哪些名相代表的是根本智


專題講座

1.行法實踐和解脫

2.十住位行法的特點

3.根本智的規定性

4..如來地智慧

5.不同種性戒定慧的差別

6.無我、見性

7.關於哲學思想架構的問題

8.西方哲學的探討

9.自我因素是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

10.三界諸天真實義

11.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12.關於哲學思想架構的問題

13.菩薩種性的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實踐

14.自我因素

15.緣起就是性空,空無空相,即空解脫

16.寺院經濟對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實踐的影響

17.審核習氣的消除

18.判別是否到達見性位的問題

19.華嚴經四十類眾生圍繞的行法意趣

20.凡夫妄想與菩薩善用心、善思惟的差別

21.大乘佛教修行強調的是成就一種模式

22.華嚴行法的戒定慧

23.何謂規定性

24.分段生死,六道輪迴

25.佛教的思想體系和西方哲學體系的差別

26.如何獲得穩定、必然的解脫與無上正覺

27.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

28.經典的解讀方法

29.如實知、如實體驗,如何與必然整合在一起

30.無生忍或無生法忍名詞的解義

31.身語意

32.為什麼要先証諸法空?

33.法報化三身世間的關係

34.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差別

35.何謂真實

36.菩薩是誰?

37.正知見、不正知見和相似知見

38.自我因素是固定恆常的嗎?

39.空、不空、空有同時

40.從究竟空,到諸法空、諸法不空

41.從染淨法轉成空有法

42.六道輪回

43.意識、善根相續否?

44.華嚴行法次第是否始於證空性後?

45.戒定慧在不同行法次第、不同種性的界定

46.如何行法精進不懈怠?

47.佛教的經典解讀

48.如何解讀「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49.自我因素輿識的關係

50.何謂世界和甚深禪定?

51.佛經中佛對舍利弗說輿對文殊菩薩說的意義

52.如來、佛、世尊各代表的法義

53.華嚴行法的唸佛

54.穩定、必然的解脫與無上正覺

55.為自我立法,為自然立法

56.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差異

57.生命中一切法的呈現形式

58.諸天、道種智的定義

59.一念無明、根本無明如何轉變成差別智和根本智


2023答疑-分類

1.如何判斷世間學者得出的結論有用無用呢?

2.密教行法與內知覺知模式的關係?

3.以智慧力生起一切行法與打坐、止觀的實修有什麼關係?

4.怎樣用華嚴思想判別陸王學派和程朱理學

5.儒釋道是一家之說,三家思想體系是怎樣融合的?

6.生命體驗、解悟、證悟

7.如何引導親屬學佛?

8.華嚴行法、梵行清淨、自我因素第一因

9.如何用智慧力管理及穩定地調動行法實踐?

10.怎樣分辨自己是客觀理性的觀察

11.學習華嚴經的方法

12.如何解析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13.平行宇宙是不同種性報身世間的存在嗎?

14.完備的思想體系標準

15.無我、見性

16.華嚴時為什麼排在五個階段之首?何謂修法階段、證入階段?

17.般若智慧

18.如何避免名詞概念變成障礙?

19.聽聞佛法

20.世界、法界

21.見性

22.貪嗔癡慢是自性中本有的嗎?

23.自性即阿賴耶識,為什麼還要轉識成智?

24.什麼是第八識的見分?

25.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密教的大德,他們在什麼様的成就位

26.密教是否也包含在華嚴經的理論體系和行法次第中?

27.怎樣何轉空有法觀察諸法

28.八相成道 · 舍兜率

29.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天人指的是什麼?

30.怎樣理解六道輪迴?

31.怎樣理解佛教中的很多大德是佛菩薩再來的說法?

32.根本智行法與差別智行法

3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4.西方哲學思想體系與佛教的差別

35.應怎樣向同修介紹華嚴經?

36.何謂密法?

37.性不變異者,即指生命本有的根本智的力量

38.生命是指報身和法身的總和嗎?是讓智慧種子發芽,成為生命的主導力量?

39.化身、報身、法身三者之間的關係?

40.菩薩種性的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實踐?

41.緣起就是性空,空無空相,即空解脫

42.華嚴行法是在一法一法的生命體驗中體悟自性,自證無為法嗎?

43.想、思惟、微細覺知的區別?專注和覺知的區別

44.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不同的行法次第,標準各不相同

45.佛教如何認知共法世間、器世間的形成?及共業、別業的形成和關係

46.對佛菩薩的說法也不能直接拿來,要敢於懷疑。

47.學習華嚴的大部分是阿彌陀佛淨土的修行者,有特別的關係嗎?

48.什麼是無加行力生起?

49.持咒修行按華嚴行法來講,是在修哪個次第的行法?》

50.大圓鏡智不是一個固定的呈現方式

51.如何建立道種智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

52.理解準確了才能帶到行法實踐中

53.如何正確理解佈施、功德、福田、護法、開光?

54.如何定義已獲得真正的解脫

55.佛教不是唯心主義

56.解脫來自主動的、必然的選擇和承擔

57.不如理思惟生起的結果是染着的,而其體性是清淨的

58.凡夫種性和菩薩種性,在眼耳鼻舌身的呈現上有什麼不同?

59.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來自於自我因素如實知、如實選擇,如實體驗和一種承擔

60.凡夫和成就者在覺受和顯相上有什麼不同?

61.怎樣確定到逹第七住位?

62.在華嚴體系裏,儒家道家基督教應該在哪個位置上?

63.自我審核清淨法習氣的消除

64.《瑜伽師地論》般若波羅蜜多七種清淨相

65.菩薩法與凡夫地的作爲,關鍵的區別就是是否能得梵行清淨

66.如何體驗一切法從心想生和萬法因緣生

67.如果把所有妄想都熄滅的話,最容易到的地方就是無想定

68.華嚴經的四十類大眾圍繞行法意趣?

69.根本智的規定性不是一成不變的

70.自我因素的運用,怎様纔不會輿我執我見混淆呢?

71.華嚴行法輿唸佛法門完全不同嗎?

72.圓教與別教的區別

73.佛教何時在印度消失的?

74.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需要做很多的調整

75.根本智的規定性具體指什麼?

76.相和象表達的區別

77.為什麼説永明延壽禪師後,就沒有成就者了

78.怎樣提高觀察力呢?

79.大乘佛教修行強調的是成就一種模式

80.譯經院裏三果以上的成就者,是指聲聞乘的嗎?

81.滅盡定行法的力量

82.對於不懂中文的如何引導學習華嚴經?

83.先人過世,應怎樣對待

84.戒定慧

85.行法模式不同,成就即不同

86.何謂規定性、種性模式

87.根本智的規定性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修得的?

88.根本智的規定性是普遍存在的法則

89.根本智的規定性與諸佛世界

90.三十七道品是針對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定義的嗎?

91.分段生死,六道輪迴

92.業力就是生命力

93.化身世間,或共法世間所遵循的規定性,是萬法因緣生

94.改變業力,須靠習慣性的行法實踐去改變它

95.佛教的思想體系和西方哲學體系的差別

96.自性本體就是西方認知的上帝,其中誤解的原因?

97.自我因素和自私的辨別

98.傳統文化中故事的意涵,是否也屬密法解讀

99.如何不受舊的思惟模式的影響?

100.如何保持行法精進?

101.華嚴思想體系是否還可不斷拓展

102.佛教史簡介

103.爲什麼要學華嚴經

104.怎樣學習《華嚴經》?

105.經典的解讀方法

106.華嚴的信應如何建立?

107.如何轉八識成四智?

108.華嚴經對藏傳佛教行者的理論建立和修法實踐有幫助嗎?

109.何謂知性、理性?

110.如實知、如實體驗,如何與必然整合在一起

111.無生忍或無生法忍的解義

112.關於身語意

113.為什麼要先証諸法空?


2023答疑-文字

1.生命體驗(2023-08-26)

2.自由提問(2023-08-26)

3.無我、見性(2023-09-09)

4.自由問答(23-09-09)

5.自性(2023-9-23)

6.自由問答(2023-09-23)

7.何謂是法,是真是常是主(2023-09-30)

8.行法實踐和解脫

9.自由問答(23-10-07)

10.十住位行法特點(2023-10-14)

11.自由問答(2023-10-14)

12.根本智的規定性(2023-10-21)

13.如來地智慧

14.自由問答(2023-10-28)

15.不同種性戒定慧的差別(2023-11-04)

16.自由問答(2023-11-04)

17.普賢菩薩法界行法(2023-11-11)

18.自由問答(23-11-11)

19.關於西方哲學的問題

20.西方哲學的探討(23-12-23)

21.自由問答(23-12-23)

22.自我因素的第一因(23-12-30)

23.自由問答(23-12-30)

24.自由問答(24-01-06)

25.自由問答(24-01-07)

26.自由問答(24-01-13)

27.自由問答(24-01-20)

28.自由問答(24-01-27)

29.自由問答(24-02-03)


2018-2022答疑-華嚴行法

1.十信位行法是從共法世間進入到不共法世間

2.為什麼十信、十住位不為道種智生起?

3.生命中的一切法與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的關係

4.如何從娑婆世界契入一真法界?

5.佛法的修學次第有哪些?

6.修法次第和認知次第的差別

7.「是法住法位,法界相常住」的含義

8.無生忍與無生法忍的成就差別

9.金剛為地在華嚴行法中的位次

10.何為金剛為地,怎樣到達,標準是什麼?

11.文殊智與普賢行的關係

12.文殊菩薩智慧和普賢菩薩境界是對應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嗎?

13.普賢法界和法身佛的法界有何差別?

14.十方結構與智慧行法

15.修法模式決定最終的成就

16.無量法的訓練即是指「世界海無差別門」

17.如何見到靈山一會和華嚴海會

18.普賢菩薩法界功能顯現是怎樣的

19.龍樹菩薩打開南天鐵塔需要到達華嚴行法的哪個位次?

20.怎樣理解「當下成就」與「未來可得」?

21.為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裡面沒有觀世音菩薩

22.何謂「法身常住」?

23.法、報、化三身世間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維度空間嗎?

24.如何理解釋迦牟尼佛的法、報、化三身?

25.如何成就自己的法、報、化三身?

26.如何理解「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27.如來藏共業與別業 , 法身與法身成就

28.如何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證得如來藏?

29.法報化三身與「感性」「知性」和「理性」

30.如何體會一切法和如來藏的關係?

31.何謂理性世間?

32.關於如來藏的絕對理性標準的問題

33.「成佛」與「如來地」的差別

34.「萬法因緣生」和「一切法從心想生」的差別

35.如何理解「不生不滅」?

36.怎樣理解諸佛菩薩在世間的呈現?

37.全然覺醒者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38.破我執四相是否對成就實報莊嚴土很重要?

39.是否應「照見」而非「了別」?

40.華嚴行法中的「三十七道品」

41.三十七道品在華嚴行法與聲聞別教模式的差別

42.關於力量的問題

43.同一偈頌,不同人說,代表的意義不同,是模式的問題嗎?

44.如何將經首的言說,還原到自身?

45.怎樣達到意業入滅盡定?

46.藉助外面佛的力量能產生作用,這裏「識」起了什麼變化?

47.何謂入滅盡定行法?

48.如來地一切法,與報身世間的一切法的差別

49.普賢菩薩演說獅子頻申三昧的真實義

50.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如何運用到五十三參行法實踐中

51.成就身語意,要從確切的行為、體驗去建立

52.華嚴經與四部阿含經的關係

53.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與行法模式,行法實踐的關係

54.文殊菩薩智慧跟世尊智慧的力量有區別嗎

55.怎樣理解文殊、普賢和毗盧遮那佛三位一體的關係

56.何謂生命本體力量?與[業力]有關系嗎?

57.第六、第七識的作用與無想定,滅盡定的關係

58.怎樣理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59.善知識是住在海潮處,是否指六內處跟六外處

60.在住位裏很多講到經行,請問各經行間有差別嗎?

61.實報莊嚴土的出離心是怎樣的修法

62.要到等妙覺位才轉大圓鏡智嗎?

63.是否《佛說阿彌陀經》的指歸就是華嚴經的第七住位?

64.晝夜六時思惟妙法,是指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思惟嗎?

65.如何將經文轉成自己的身心覺受?

66.何謂根本智行法?

67.如何把名相轉成體驗,體驗裏麪包括什麼?

68.何謂【我於大聖善知識所生不善心】?爲什麼要做懺悔?

69.「伊舍那優婆夷」是代表生命中五蘊身一切法嗎?

70.華嚴與密宗的關係?

71.華嚴第五住位禪定波羅蜜代表什麼意義?

72.「本能」的力量和「識」的力量所呈現的色身差別

73.「經行往返」與「徐步經行」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74.何謂「出世間法」?

75.第二行位有天龍八眾「前後圍繞」與第九住位的「作證」有何不同

76.若行法內容沒有思惟、覺知的參與,是否也應進行調整?

77.身受、心受與生命解脫的關係

78.入一真法界,在住位還是在等覺位?

79.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後,為何諸宮殿中所有音樂自然止息呢

80.如何體會【伊舍那,具大人相坐真金座】?

81.在行法實踐過程中,應怎樣理解能所不二?

82.概念要能夠體驗,在身心覺受上找到那個概念

83.何謂總相?與差別相是怎樣的關係?

84.七地阿羅漢果,如果菩提心不退就能入不動地嗎?

85.在住行向地的經首中,世尊與天王對話輿否代表何義?

86.阿鞞跋致是圓七住吧?

87.初住位即可化身往詣百世界度眾生嗎?

88.華嚴與法相宗、與瑜伽師地論的關係

89.各行法階段的一真法界有何不同?

90.真正發菩提心很難嗎?應怎樣發

91.圓七地大阿羅漢果把分別我、法執破盡了嗎

92.現在是減劫,如何解釋實際人壽卻在增加?

93.怎樣判定是否成就常寂光土?

94.若以圓七住悟空性為標準,42品無明不就變成36或12品了嗎?

95.十行位善思惟是否屬於出世間的行法?

96.對華嚴行法理論次第和行法實踐,怎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

97.第三階段證得與諸佛等同,是怎樣的行法體驗?

98.般若輿中觀、唯識、密法的關係

99.如何踐行「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

100.妄想的認知和應對

101.佛首、佛足應怎樣理解?

102.怎樣理解女轉男身、須彌山?

103.如何與諸法實相相應?怎樣檢驗?

104.如何解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105.無生忍、無生法忍的諸法實相有何不同?

106.自知、自覺的行法模式反復推求、訓練,最終獲得成就

107.無生忍的「自有永有」與八地以上的「自有永有」有何區別?

108.引業和滿業

109.因果的必然性和或然性

110.三界諸天與十地行法的關係?

111.第八位以後是否就是共法世間?

112.世尊涅盤時體姿表法的密意

113.十地之前與等妙覺位的「以自為因」有何區別?

114.「無生忍」 與「無生法忍」,所見的相是否相同?

115.「回小向大」是指對六根六塵所起的一切法的覺知和微細思惟嗎?

116.「直接從五蘊身染著法,轉入金剛身清淨地⋯」直接怎麼理解?

117.如何能體會到如來地的成就狀況?

118.地和山的表達意趣一樣嗎?還是各表其義?

119.六種十八相震動所代表的法義

120.去除有法的影響,是否有具體的標準?

121.華嚴行法如何界定分別我執、法執和俱生我執、法執?

122.無生忍和無生法忍都是在破我執嗎?何謂破法執?

12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華嚴經的法義定位

124.可否詮釋一下十種智的具體內容?

125.得佛授記的八個條件都包括哪些?

126.住行向地四智行法具體到每一位之間有什麼區別?

127.三處證得與諸佛等同時,心成就和身成就有什麼不同

128.三細相和法報化三身的對應關係

129.法報化三身的定義以及和華嚴次第的對應關係

130.何謂金剛? 何為金剛成就所在?

131.是否十波羅蜜第八位對應的是當位的前五識成就?

132.是否初發心階段是從本體角度講的?

133.功德輿莊嚴的關係?

134.修行者的色身不壞與華嚴行法之間有關係嗎

135.一一法都可依照八相成道來建立行法,應怎樣建立?

136.長者、婆羅門都代表成就者,兩者的差別是什麼?

137.為什麼善財童子和摩耶夫人是兩個因素?

138.怎樣理解初等覺位有三位眼菩薩來引見摩耶夫人?

139.不同次第的普賢菩薩法界

140.「實相」依行法次第的不同而不同

141.怎樣理解往昔成就?

142.怎樣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

143.每一法的訓練是否都要經過四智行法

144.如何理解十波羅蜜本身就是行法理論?

145.密教三密相應,因未破無始無明,所以不了變易生死

146.何謂《華嚴經》的十波羅蜜與二十波羅蜜?

147.如何「破我執四相」、「破法執」?

148.成就者是否還有身的病苦?

149.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150.菩提心與見性、梵行淸淨之間是怎様的關係?

151.三種自性地指的是什麼?

152.世尊、菩薩、和行者所入三昧的差別?

153.禪宗只講明心見性,不講修行次第嗎?

154.智者大師的五停心觀在什麼位置?

155.阿羅漢此一生的壽命終結,之後的成就過程在哪完成?

156.行法實踐本身即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具體顯現

157.內在覺知模式的生起

158.《普賢行願品》是極樂世界常寂光土的修法模式

159.心不為所轉的確切定義


2018-2022答疑-淨土類

1.何謂大乘行法和小乘行法

2.大乘與小乘在行法理念上的差別

3.權教、別教與圓教之間的差別

4.藏通別圓的差別

5.瞭解經典背景的重要性

6.二乘聲聞阿羅漢相當於華嚴行法的七住位嗎?

7.聲聞乘和菩薩乘對「破戒」的認知有何不同?

8.往生前兩土的行者「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理念去除否?

9.華嚴不共別教是藏通別圓中的別教嗎?

10.凡夫與佛菩薩的報身世間差別

11.造成末法的原因

12.如何理解蕅益大師、智者大師的成就位

13.凡夫一念與菩薩一念的差別

14.信願行依修法模式而各異

15.華嚴行法「以智導行」與「難行道」、「易行道」的關係

16.四念處的應用

17.四諦與四聖諦的區別

18.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佛

19.爲什麼普賢菩薩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20.眾生未遇阿彌陀佛時,也被佛攝受嗎?

21.如何觀想阿彌陀佛本願攝受?觀想和基督宗教的差別?

22.本願攝受是否就是身心內在的覺知、觀察所生起的能力

23.十方諸佛與阿彌陀佛是怎樣的關係?

24.《無量夀經》講的四十八願真實意義

25.國中天人、國中菩薩的解讀

26.是否見到阿彌陀佛即是見十方諸佛?

27.【既無標識名號,又無取捨分別】的真實義

28.用聲聞模式解讀四十八大願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29.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與藥師佛十二大願模式有何不同?

30.如何理解西方阿彌陀佛和東方藥師佛的「指方立相」?

31.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還會退轉嗎?

32.如何理解住胎、出胎、蓮花化生?

33.往生之後我們還在這個共法世間嗎?

34.極樂世界呈現的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嗎?

35.往生極樂世界後,還會起惑造業嗎?

36.下品往生極樂世界也叫成佛嗎?

37.極樂世界諸相莊嚴是七寶樓臺、黃金為地嗎?

38.世間善法和清淨法與極樂世界的有何區別

39.怎麼知道自己的資糧夠不夠?

40.禮佛的真實含義

41.自力、他力與「諸佛加持」

42.唸佛清淨和自性清淨的差別

43.願力與歡喜心的生起

44.如何生起和保持修行的歡喜心?

45.願力如何才能不退轉?

46.《觀經》與華嚴行法的見佛差別

47.往生是靠助念還是自身信願的力量

48.「十念必生」在華嚴行法中是如何體現的

49.唸佛能否達到四無相和菩薩無所住?

50.如何判斷唸佛所得的一心清淨?

51.如何知道自己上輩子是否到過極樂世界?

52.華嚴行者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兩土,與別教兩土有什麼差別?

53.若曾往生過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還有煩惱呢?

54.若不知是否到過極樂世界,就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

55.爲什麼聲聞緣覺、別教菩薩不證法身?

56.往生時起作用是第八識嗎?

57.助念是給亡者一個境界力嗎?

58.非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後,也能生起對治惑業習氣的行法嗎?

59.「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在華嚴行法中如何體現?

60.若沒有把握不墮三惡道,是否說明沒有到過極樂世界?

61.關於取捨的問題

62.如何判斷有無執取?

63.無分別執取的行法,因種性不同而不同

64.「無所取著」時是「心滅則種種法滅」嗎?

65.如實了知和無所取著是因果關係嗎?

66.從「如實知」、「不執著」看「因」與「果」的關係

67.拜懺可以消業和改變我們的思惟模式嗎?

68.轉變「業」生起的模式叫「消業」嗎?

69.斷見思煩惱與十信位行法關係

70.去除恐怖和痛苦的根本因素是什麼?

71.如何擺脫和遠離束縛?

72.什麼都不想,會落到無想天嗎?

73.「代眾生苦」的真實義趣

74.「慈悲心」在不同行法模式下的解讀

75.何謂自性?如何理解眾生無邊誓願度?

76.開示、助念對往生者定向到極樂世界的幫助有多大

77.關於戒定慧的問題

78.佛菩薩是如何隨緣度化眾生的?

79.佈施與檀波羅蜜的區別

80.如何理解得阿羅漢果的行者仍屬於二乘聲聞?

81.初信位斷見思惑依據從何而來?

82.若一日到若七日的真正意趣

83.淨土與華嚴的關係

84.凡聖同居土與實報莊嚴土的修法有本質的區別嗎?

85.理性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間有區別嗎?

86.民間講的靈魂與佛教講的靈性有什麼不同?

87.怎樣理解速疾成佛?

88.佛菩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89.冤親債主是如何影響操縱欠債者的

90.五根五力代表的意義

91.只用持名唸佛一法能否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92.何謂善根福德深厚

93.修一心清淨無所住是否更有把握到達極樂世界?

94.怎樣理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95.有求皆苦和發願的辨析

96.具有怎樣的資糧纔可以進入華嚴的修行?

97.修五戒得人身的微細法義?

98.萬象莊嚴都是向內求的

99.如何理解五蘊身都是勝妙功德

100.如何將《佛說阿彌陀經》落實到行法?


2018-2022答疑-思惟模式、道種智

1.聞法模式與內在覺知模式

2.何謂《華嚴經》內在覺知修行模式

3.內觀、外觀和身心覺知一切法的關係?

4.《普賢行願品》是極樂世界常寂光土的修法模式

5.思惟與思惟修

6.種性和思惟的關係

7.建立正知見的依止準則是什麼?

8.如何落實微細觀察、善妙思惟?

9.對一切法生起微細觀察思惟,是見一切法而無所住嗎?

10.不共法世間理性是道種智行法嗎?

11.覺知的生起與菩薩道種智行法

12.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13.菩薩道種智行法與聲聞別教行法的差別

14.菩薩道種智成就次第

15.道種智行法需在一切法中反復訓練

16.一切種和一切法

17.法華行法一心三觀與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差別

18.十種智、十種力與道種智的關係

19.如何落實微細觀察、善妙思惟?

20.是處非處智與菩薩道種智行法

21.菩薩道種智成就與等覺位的關係

22.何謂「種種解差別智」和「種種界差別智」?

23.是否道種智成就之後才會有佛法界現前?

24.如何理解阿鞞跋致與道種智行法?

25.當下正在成佛的路上

26.何謂解脫知見,與道種智有何差別?

27.智慧的思惟觀照能力即是「真空妙有」嗎?

28.正知見、正思惟的生起即是憶佛唸佛

29.如何瞭解自己的種性?如何找到自己的修行方法?

30.《觀經》的止觀行法與道種智行法是否有別?

31.既然一心成就是無爲法成就的,而住進山洞的行者在修什麼

32.道種智成就與正知見、正思惟的建立

33.聞、思、修三種知義的差別

34.為何二乘聲聞的染淨法不能出生死

35.在認知總相、別相時的誤區

36.行法模式和行法本身之間的關係

37.怎樣理解【我思惟時,復作是念】?

38.行法模式和思惟、體驗應如何契入?

39.體驗的過程,是生起理論、智慧的過程嗎?

40.覺知智慧、明瞭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時成就嗎?

41.隨文入觀,觀察思惟修與華嚴行法是否相同

42.修行是重新建立生命中的一切法

43.怎樣建立思惟模式?

44.關於觀想的問題

45.列子講的「心念是非,口言利害」是否對應的是十行位善思惟階段?

46.八識及其作用?


2018-2022答疑-見性、般若

1.何謂「明心見性」?

2.什麼叫見自性地?

3.如何見證「自性」證得「般若」?

4.怎樣理解「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5.何為「見性」、「見性地」、「見自性大定」

6.如何知道自己在某一法上是否「見性」?

7.見性就是與諸法實相相應?

8.怎樣與般若智慧相應?

9.般若與「緣起性空」的關係

10.「空法」依不同的種性和行法次第詮釋各異

11.明心見性後的行法是華嚴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嗎?

12.非知見成就就能到達無上正覺,還必須相應

13.不同次第,對「般若」認知的差異

14.生起內在覺知等同般若是自內顯發嗎?

15.般若智慧和世智辯聰的差別

16.如何區分阿鞞跋致性和阿鞞跋致住?

17.證無生忍後就不退轉了嗎?

18.何謂「深般若波羅蜜」?

19.何謂阿鞞跋致?

20.《觀經》的實相觀與華嚴行法的關係

21.《觀經》的止觀行法與華嚴行法的融合問題

22.證和沒證悟的日劫相悖,是模式和種性的問題嗎

23.第六識怎麼可以解決生死問題?

24.見性到底見什麼?

25.對一切法有覺知之後,纔有所謂的見性

26.為什麼講禪宗明心見性不了生死?

27.如果自性本來無一物的話,怎麼會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28.「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和「不須識本心,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兩者旨歸上的差異

29.證悟空性,就是見證法身,應至少無生忍

30.證悟空性的節點就是入一真法界的節點嗎

31.為什麼各善知識解釋明心見性、法身各說不一?

32.不同行法次第對於第一義諦的定義是否有所不同

33.般若波羅蜜與十波羅蜜中的第六位是否是相同的意義

34.華嚴行法與般若智慧成就的關係

35.「般若智慧」在十行和十迴向、十地的不同顯相


2018-2022答疑-法數、密法解讀

1.把法數當作世間數來解讀是怎樣造成的?

2.不同的法數代表不同的解讀模式

3.從法數可以判斷成就的指歸嗎?

4.如何解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5.花開見佛的時間也是法數嗎?

6.關於壽命、三十和八萬四千的法數解讀

7.《華嚴經》六位行法四個階段是法數還是理論?

8.密法和法數的解讀是走入《華嚴經》的關鍵

9.密法解讀與深入經藏的關係

10.經典中的法數和譯經師的成就相關

11.關於「密法言說」的這種語言形式的理論體系哪裏能找到


2018-2022答疑-無明、了別

1.一念不起與了別

2.不分別、了別及七種作意的行法意義

3.凡夫一念等於華嚴行者的一劫

4.八識的運作

5.識是不滅的,度一切苦厄非無覺受

6.「一念無明」、「根本無明」生起的差別

7.「破根本無明」是從住行向地的第八位開始破的嗎?

8.如何將《佛說阿彌陀經》落實到行法?

9.見一切法與破所知障

10.別教與圓教行法、共法別教與不共法別教的差別

11.「不動」在共法世間和不共法世間的差別

12.種性成就與菩薩加持

13.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14.關於神通的問題

15.「芥子納須彌」與菩薩神通

16.何謂無加行力生起?

17.無功用行狀態是怎樣的

18.何謂「五眼圓明」?

19.「法眼」對應五蘊的「行」成就

20.此生的串習功夫,下生會否消失掉?

21.阿羅漢果是沒有破分別法執嗎

22.破分別我執、法執,俱生我執、法執的具體定位

23.無生忍七住開始證得,七地圓滿證得,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嗎?

24.無生忍、無生法忍與破我執、法執的關係?

25.無生法忍與破法執是一個意思嗎

26.是否「照見」之後而有「分別」

27.破法執是破除自我因素以外的一切法的法執嗎?

28.成佛後還會再有一念無明嗎?

29.一念無明和根本無明的關係


2018-2022答疑-四智

1.何謂四智十方和右旋模式?

2.何謂四個階段六位行法?

3.四智十方結構的言說義趣

4.華嚴四十位行法與四智行法的關係

5.四智行法與世間相生起的關係

6.華嚴行法與般若智慧成就的關係

7.華嚴四十位行法的成就次第

8.四智本體成就與四菩薩顯用成就的關係

9.四十位行法與四智、十波羅蜜的關係

10.學習華嚴四智行法如何得受用?

11.如實了知是四智行法的應用嗎?

12.四天宮表法與普光明殿的關係

13.夜摩天王和兜率天王也是第七意識的一種作用模式嗎?

14.夜摩天王和兜率天王也是能天主嗎?

15.極歡喜住和極樂世界的關係

16.如何做到十住、十行的如理思惟、如理觀察?

17.十行位如何明瞭十種智?

18.「菩薩智光三昧」和「菩薩大智慧光三昧」的差別

19.智和慧的法義差別

20.一心三觀與四智行法的差別

21.修行的過程要從總相智轉成別相智

22.如何將末那識轉到平等性智

23.如何轉八識成四智

24.文殊菩薩智慧和普賢菩薩境界對應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嗎?


2018-2022答疑-經典解讀

1.大乘經典的解讀模式

2.從經典解讀到行法生起

3.從經典解讀到行法落實

4.法數、密法言說在解經中的重要性

5.經典解讀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6.如何從聞法解讀進入華嚴行法?

7.經典的五佛,七佛,十佛所代表的意義

8.以自己爲法主、問法主的方式來解讀經典帶入行法

9.「經家」與「論家」的差別?

10.哪些名相代表的是根本智?

11.如何解讀佛經中的不同名相?

12.為什麼需要學習教理、教義?

13.學習《瑜伽師地論》之建議

14.學習《華嚴經》都有哪些參考經論?

15.應怎樣學習《覺悟華嚴經》綱要、總釋?

16.如何學習應用《覺悟華嚴經》中的表格?

17.《地藏經》的實際義趣?

18.經典解讀和行法的落實

19.如何將經文轉成行法?

20.《地藏經》經首爲何有無想天和四空天眾?

21.菩薩在不同經典,稱呼不同,代表何種意義?

22.問法是一種力量,所有的問法都是以果爲因嗎?

23.何謂「三十六恆河沙佛所」的用心模式?

24.為什麼經典的集結,把那麼樸實、能懂的語言,變成這樣複雜?

25.如何增加解讀經典的資糧?

26.怎樣培養解讀華嚴經的能力?

27.應如何正確解讀佛經語言?

28.如何掌握正確的解讀模式?

29.身語意入滅盡定的順序在有些經典存有差異,怎樣理解?

30.經典中的菩薩說法後「作禮而退」的義趣

31.為什麼要學習《華嚴經》?

32.《華嚴經》與《瑜伽師地論》的關係

33.怎樣學習《華嚴經》?有無更好的方法幫助學習?

34.從《天臺四教義》判教瞭解經典背景的重要性

35.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間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