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宮表法與普光明殿的關係

【問】: 四天宮說法的含義與普光明殿的關係?

【答】:

普光明殿是自性本體智慧地報得,非同世間顯相處所,但是要表達智慧增盛的次第,就需藉助一種世間名相,所謂世間處所,即此非彼,受一非餘,同名即同處,同處即同名。

但是智慧地表達卻不同,它是一種智慧地的增盛,一種智慧的擴展與入微細,一種智慧生起作用直至息滅的整體。為要表達這種次第和進步,經典中用四處天宮來表達四位行法在世間的顯用。普光明殿是灌頂位究竟成就報得智慧,而四天宮依次第升進即智正覺精進之次第成就。在大乘經典中,天表達的是一種依於自性地而起的世間智用,而宮殿即是這種智用在世間的完整而嚴密的表達。

換句話說,《華嚴經》中的天宮並非世間處所,而是智正覺精進過程中的一種智慧次第顯相。諸天王、諸宮殿等等莊嚴,以及天眾說偈都是在表達一種智慧生起在世間的微細作用,自性地智慧的出生並不是一種妄想。

《華嚴經》中法慧菩薩於須彌山頂忉利天宮說十住位,功德林菩薩於夜摩天宮說十行位,金剛幢菩薩於兜率天宮說十回向位,而金剛藏菩薩於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位,皆是依於普光明殿十信位成就為先,而入四智行法的成就次第。四智行法是回歸自性本體的行法模式,因為還沒有真正證入圓滿如來地自性本體智慧,故皆用世間處來表達。

於四天宮說四位行法中,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及兜率天宮三處經首,皆言不離菩提樹下,有天王迎佛,十方菩薩雲集說偈,由此可知此三處天宮是智慧成就處。即普光明殿智正覺成就處,而非入世間法界圓滿成就,從其寶殿莊嚴微細數可知其精進次第。

首處忉利天宮中妙勝帝釋殿。應知須彌山即眾生業力所成之世間有為色法功用;夜摩兜率等空居諸天,亦是眾生業力所成世間有為智法功用;這種以須彌山為所依諸法,即是凡夫有為法地。其頂忉利天宮即超越世間有為色法,升入空智之際,法慧菩薩於此處說十住法,即表捨八識有為世間法用,而入自性地般若空慧,回歸內在四智覺知,啓發大圓鏡智之所在。聞法慧菩薩說法之行者,即入十住位自性般若空慧法地。十住位行者至見性位,不離世間而住第一義諦大圓鏡智,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智慧等佛。

第二處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應知夜摩天亦稱作善時分天,或稱作妙善天,在世間法裡面的夜摩天是須彌山之上的第一層空居天。表世間地居色法之上的世間智用,基於地居色法並具世間應用智。功德林菩薩於夜摩天宮說十行位,即基於菩薩般若智慧第一義大圓鏡智成就,而能觀察世間諸法,行於中道得平等性智無盡藏。《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此十行法亦稱十心行法,是依於自性般若智慧而起世間中道觀行。

第三處兜率天宮中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兜率天亦名妙足天,亦或智足天、喜足天,金剛幢菩薩於此處說十回向位。此位行者智慧具足,依自性地般若智慧入世間法界智用自在,微細詳盡無有疏漏,圓滿妙觀察智成就,了諸法相,得無礙辯才。

所言迴向,即是依於自性無為法而生起世間法界智用,亦即十住位般若智成就,十行位中觀智成就,而後依自性智慧導入世間智應用,此即於兜率天內院成就。若此世間智慧應用,基於世間法界的名相觀察、思惟邏輯,而非自性地智慧生起所得,則這種智慧即處於兜率天外院。可知,行者能入此兜率天宮開顯自性智慧,生起內在覺知,並於世間法界具微細觀察妙用,能智慧彰顯,超於寂滅。

第四處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四智智慧圓滿入世間法界,別教成就得法自在及境界自在,自性地智慧為先導的世間法界行法成就,所言他化自在天。即全依自性地智慧而生起世間行法,全依根本智慧,非從外得。此位行者如《楞嚴經》所言,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生不假功用,所有行法全依他起。四智圓滿即證得自性本體普光明殿成就入等覺位。

綜上可知,四處天宮皆不出普光明殿,乃自性地智慧生起次第顯相,雖未至普賢菩薩法界智自性本體成就,未得普光明殿圓滿智慧報得成就,然其四智智慧依於本體而起。所言天宮皆假世間名相而設,依世間相說出世法,並非實際世間處所。若將四天宮作別處處所,皆依世間情量而起權教小法,未得華嚴真實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