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殊智與普賢行的關係
【問】:
我們很多行者都是很快進入行法,很少注重智慧的培訓。像我們每天念多少佛,讀多少經,禮多少佛,都是關注在行法上,但是對思惟的觀察比較少。淨土宗就是好好唸佛;但是我一直覺得好好唸佛這個行法,包含了很多的文殊智慧在裡面。而在文殊智這塊的培訓就比較少。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註重智慧的觀照和培訓?
【答】 :
從《華嚴經》的結構就可以看到智慧是特別強調的,從十信位到如來地,中間的三賢位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三賢位都是講報身世間智慧地的建立,也就是建立自己的文殊師利菩薩。那麼從十迴向位以後,漸漸進入到法界行法階段,就是普賢菩薩顯相的階段。概括來講,華嚴行法就分這兩個階段。
大乘行法講「以智導行」,就是強調智慧地要先建立,然後依此來指導自己的行法。所以,大乘行法是按照這個模式來建立的。但是在修行界,由於過去的種種因緣,造成智慧地的建立比較缺乏;而在行法上,因為是能看得到的,所以很多行者誤認為可以在行為上直接到達那個成就地,其實這是做不到的。所以,從總體的理論來講,修行分成智慧與行法兩部分。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最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經文【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就是講普賢菩薩是諸佛如來的長子。如來的長子是從小長大的,小的時候就叫文殊師利。
佛教中,稱文殊師利菩薩為諸佛如來的小兒子,即曼殊師利童子,或文殊師利童子。《入法界品》中講到文殊師利菩薩出善住樓閣,講的就是文殊師利童子,他長大之後纔是普賢菩薩。
所以如果沒有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力建立,普賢菩薩的行法實質就不可能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