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經文轉成自己的身心覺受
【問】:
在四十華嚴裏講到第六住的善知識,海幢比丘在推薦精進的時候,他講到第七位善知識,住在一個海潮處,彼有大城,名圓滿光,城裡有一個王,他的夫人住在城東。您講到把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能體會到它是如何轉成自己的身心覺受的。應怎麼去體會呢?
【答】
這個問題非常大,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裏面的原則是這樣,我們讀經典的時候,比方您剛才談到的這一句,就是第六位善知識推薦善財童子往南去見第七位善知識,他有一個介紹第七位善知識的住處、處所一類的,這裡面基本全是名詞。
也就是說,第六位善知識首先指出,你以第六位善知識的行法,到「那個地方」去見第七位善知識。那個地方就在我們當下的一切法裏面,是成就第七位行法所在處。比如,初位善財童子在勝樂國妙峯山頂見德雲比丘。勝樂國、妙峯山頂這是兩個名詞,裏面沒有動詞,他只是告訴我們,在勝樂國妙峯山頂才能見到德雲比丘。
至於怎麼見到,是行法的問題。這裏是「處所」,是行法成就的地方。這兩個是分開的。第六位善知識講的意思是,第七位善知識是以優婆夷的身份出現的,住在一個圓滿光大城,妙圓光大王的城東園林裏。
我們要想成就第七住位善知識的行法,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圓滿光大城,確定妙圓光大王在什麼地方。
找到之後再來看城東的那個園林,叫普莊嚴,代表什麼意思?把這些因素落實之後,才能知道第七位善知識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去參訪他。實際上對於我們現在的修行者來講,入法界品的五十三參未必是我們要出門,走街串巷纔能夠建立的,特別是在十住位、十行位這二十參,絕大部分是我們的用心和思惟模式,在當下的一切法當中就能夠建立的。
這個過程從五十三參的第一參德雲比丘一直到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之前,就是第七回向位之前,修行者基本不需要出門就能夠參的。因為它是成就智慧的,以善用心和善思惟在當下的一切法當中能建立的。
問題是它裏面這些善知識的住處,我們首先要找到,第二個是善知識行法,行法的內容,如何在我們當下的行法裏面去落實,這個過程就是每一參的行法過程。
【問】:這裏的「王」應該是代表在海潮處能夠做主的那個因素吧?
【答】:是的,你講的這個非常關鍵!
【問】:他的夫人代表什麼?雖然是一家人。
【答】:
在五十三參裡,法雲地的善知識是釋女瞿波。釋女瞿波與釋迦牟尼佛,一個是王,一個是夫人,他倆不是同一基因。法雲地的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體會第七住位的休捨優婆夷,指他與圓滿光王還沒有合成一個。從初位到第七位的時候,對我們的行法本身有個額外的審核,那個審核成就的是我們的「王」,具體的行為過程就是王的「夫人」。
我們從行法內容、行法形式,通過身心的覺知加入自我的用心和思惟,最後成就一個行法模式、成就模式。這裏面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自我的參與、用心和思惟,最後加工出來的那一個行法模式與成就模式,是我們生命最終的住處,它的力量所在。
當自我參與的時候,用心和思惟具體的運算,就是王的夫人所呈現的部分。用心、思惟,以及自我背後的那個力量,就是「王」。在別教行法階段,王和具體的行法運用的那一位,他倆雖很親密,但還不是一個人,是兩個人。
【問】:
是否可以理解,「王」是代表他所建立那個模式,「夫人」是代表從具體的行法當中提供數據給那個王。然後他又把「王」想出來的公式,再運用到每一法裏面去進行審核。是這樣的合作關係嗎?
【答】:
您現在這樣理解就可以了。確切來講,並不是夫人把這個內容交給王,她不需要交給王。一切東西夫人直接去運算就可以了。王是背後的那個力量、那個模式。
【問】:他們倆一個是運用,一個是力量。
【答】:
對;他倆之間要說是一個就是一個,要說是兩個就是兩個。在別教階段我們是按兩個來區分,這樣就容易把它說清楚。其實,像我們計算2、4、6……,最後成就 「y=2x 」的時候,計算的時候並不是交給 「y=2x」 ,計算就是計算,但是最終要形成一個「 y=2x」。
所以,有計算的行為就是那個夫人,他後面 y=2x 的「模式」就是那個王。您剛才說把數字交給「 y=2x」,那要讓誰算呢?是交給 「y=2x」 自己算嗎?還是您來算?所以,具體來講還是你要自己算。但是您是用 y=2x 的模式去算。並不是夫人把諸法交給「王」,王是不用算的。
【問】:明白。夫人是智慧的「運用」,王是負責建立智慧的「模式」。
【答】:
對;王是不動的,王是代表一種力量、一種模式,「模式」本身就有力量。
四十華嚴增加了這一段經文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八十華嚴裏面沒有談到「王」的問題。看到四十華嚴,也就知道為什麼在第七行位、第八行位時,會有兩個王出現。在第七住位的時候,這個王還沒有到前面來,善財童子參訪的是城東王的夫人,不是參訪那個王。到第七行第八行位才參訪那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