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八十華嚴的《十定品》很重要?》

2024-09-21

【問】:為什麼您覺得八十華嚴的《十定品》很重要?

【答】:《華嚴經》到我們漢地有三個譯本,一個是《六十華嚴》,一個是《八十華嚴》,一個《四十華嚴》,準確來講,《四十華嚴》並不算一整部的《華嚴經》,它只是整部《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所以整部《華嚴經》翻譯到我們漢地的就是《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六十華嚴》是在公元四百二十五年翻譯的,《八十華嚴》是在公元六百九十五年翻譯的,中間相差了兩百多年。

在八十卷的《華嚴經》裡,《十定品》為什麼很重要?我們看一下這個表格中的結構:

A screenshot of a compu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將《八十華嚴》的結構劃分為三處演說,這三處演說就是我們生命中佛法僧這三個生命因素生起的一切法,在《華嚴經》就是菩提場會、普光明殿和入法界品。

普光明殿著重講般若智慧的成就和菩薩行法的四個階段,而《十定品》是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的第三個階段等覺位中的一品,它有一個經首。這一品為什麼重要?因為整部《華嚴經》必須依賴於經首去劃定它的結構,而結構又是用來表述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假如缺乏《十定品》,比如《六十華嚴》就是因為缺《十定品》,所以它的結構就變得不清晰,沒辦法劃分。因此,如果《八十華嚴》沒有《十定品》,也就把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的經首去掉了,這樣結構就缺失了。

結構決定華嚴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因《十定品》界定了差別智行法如何轉變到根本智行法,從而界定了這一階段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這就是它為什麼重要的原因。

另外,我們從《十定品》的細節也能看到,如果沒有《十定品》,就會認為第二個階段《十地品》之後,直接就到《十通品》、《十忍品》,以及後面的《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等等。

那麼,從《十地品》到《十通品》,為什麼這個地方需要《十定品》?《十地品》是金剛藏菩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演說十地位行法。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三昧,然後世尊加持金剛藏菩薩說法,世尊不參與演說。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都是菩薩演說,世尊在場不參與演說,說明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依根本智生起的差別智行法,世尊代表的是根本智,世尊不說話代表這兒不是根本智行法,所以,必須由菩薩演說住行向地四位行法。

到《十通品》、《十忍品》時,都是普賢菩薩演說,假如沒有《十定品》,我們就會有個問題,普賢菩薩從哪兒來的?即《十地品》世尊在場加持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位行法,到《十通品》、《十忍品》時則由普賢菩薩上來演說,問題是普賢菩薩從哪裡來的?

在大乘佛教的行法理論裡,普賢菩薩與其他菩薩不一樣,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時候生起普賢菩薩法界,也就是必須要知道普賢菩薩從什麼地方來。在《十定品》裡,普眼菩薩在如來座前三請普賢菩薩現前。《十定品》與《十地品》不同,在《十定品》裡世尊入三昧,世尊演說三昧名後,命普賢菩薩生起演說,這時普賢菩薩才現前。代表《十定品》是依根本智的行法力量生起的,和《十地品》完全不同,《十地品》世尊雖在場,但不參與演說,而是由菩薩生起演說。這個問題說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