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力生起一切行法與打坐、止觀的實修有什麼關係?》

2023-8-26

【問】:最可靠最穩當快捷的生命解脫方法,是要深入經藏,智慧增長,依佛所說,依教奉行,以智慧力生起一切行法,這算是一種行法嗎?如果是,那與打坐從止觀開始的實修傳承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深入經藏,智慧增長了…, 還需要禪修實修的傳承嗎?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佛教行法的核心理念我們要清楚,佛教是不共外道行法,是以般若智慧爲核心的。

什麼是般若智慧?從解義的角度來講,「般若」的「般」代表根本智,「若」代表差別智。「般」和婆羅門、波羅蜜的「波」的意思相同,都代表超越的意思。「若」代表識,即眼、耳、鼻、舌、身所建立的識。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那個「識」就是「若」的意思。因此,般若的意思就是要能生起識,並且能超越這一切識。「超越」代表要有這一切識的生起,並且不受這一切識的束縛和影響,這是最低的超越。

這是佛教行法的核心,是不共外道的行法,反過來,什麼叫做共外道的?不共外道的這種佛教行法必須要依賴於修行者的覺悟力、反思力。「不共」是指基於個體的生命體驗的行法實踐,是沒有人能代替的。「不共法」是指基於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來建立的行法。「共」就是別人是可以代替的。因此,要把共外道和不共外道區分開。

共外道與不共外道不是對錯的問題。共外道是指這個行法也可通過其他宗教、其他的方法也能到達,也能夠做出同樣的東西來,這就是共外道行法。

共外道和不共外道,從行法實踐來講,基於身體上的、行為上的行法實踐,就是共外道的行法。要知道共外道行法不是錯誤的,佛教不反對共外道行法,但是佛教行法的核心是不共外道行法,所以要把它們區分開。

此處談到打坐、止觀修行,要清楚打坐是不是盤腿的、是不是要數息的、是不是要打通自己的七經八脈、是不是要能開千里眼的、有順風耳的。在佛教講到六種神通的時候,講到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五樣東西都是共外道神通,因為外道也能做到。只有到達漏盡通的時候,才真正進入到佛教的不共外道行法。

所以關於「打坐和止觀開始的實修」,就要講清楚你的打坐和止觀是不是外道法也可以這樣做。因為光止觀這個行法在佛教裏就有很多種,有聲聞止觀、菩薩止觀、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止觀,都是不一樣的。華嚴行法的止觀和聲聞種性的止觀不同,聲聞種性止觀是共外道的,華嚴行法的止觀是不共外道的。

問題裏還談到實修的問題,首先要定義什麼叫實修。這個需要你自己去問你的善知識,讓他爲你講清楚什麼叫實修。如果你是靠共外道行法的打坐止觀,那個實修就是共外道的實修,而不是佛教的依於不共外道行法的、依於般若智慧的實修,二者是不一樣的。佛教講到實修的「實」,要有一個標準,就是它能夠帶來準確的、必然的、穩定的生命體驗。

至於問題最後提到的「如果深入經藏智慧增長算一個行法,我們還需要禪修實修的傳承嗎?」,這裏要把概念說清楚,傳承是需要的,問題是你的禪修和實修是不是符合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不共外道行法。如果是符合的,當然要依賴於禪修、實修的部分。如果是共外道的,也不是錯的,可以作為前行法。

把這些概念弄清楚了,我們才能理解爲什麼這個問題前面會講「最穩當、最可靠、最快捷的生命解脫方法是要深入經藏,智慧增長」,因為這是不共外道的行法,它是文殊師利菩薩給出來的。修行者三皈依講的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給出來的行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個問題希望解釋清楚了,應該沒有盲點了。

【問】:業用神通,由共外道禪定即可獲得,而智慧神通需要般若波羅蜜智慧成就。事實上般若波羅蜜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禪定法,智慧就是禪定(摘自《覚悟華嚴經》二十八講,或者七十講)。爲什麼說智慧就是禪定?在什麼情況下智慧就是禪定?

【答】:問題的核心是:爲什麼智慧就是禪定?若放到華嚴行法裏就清楚了。智慧就是禪定,佛教不共外道的禪定法就是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