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和沒證悟的日劫相悖,是模式和種性的問題嗎?
【問】:
如果一個證悟空性的人,他的修行和一個沒有證悟的人,就是日劫相悖的,就是您說的模式和種性的轉換嗎?
【答】:
是;關於般若智慧的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但總體來說,般若智慧有它的特徵。要瞭解它,但不能直接說,這是智慧的,這是般若的,這個是概念性的。「般若智慧」從本體來講,它是自內顯發的、是依於本體的、是周遍完備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自內顯發的一種思惟力、智慧力,是不能到達般若的。靠聽聞並不能到達般若智慧的開啟,不會的!必須要通過內在的體會來建立、來生起般若智慧。
這是關於般若本體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周遍完備」的意思就是說,您不能在染淨取捨裏面選一個,說這個是般若智慧,那個不是般若智慧。從相上來講,可能說這個是,那個不是。但是從您的體會來講,決定是不能有取捨的。沒有取捨時候就是了別智,了別智就是般若智慧的呈現。這是從般若的本體來講的,然後您再從般若的呈現上去檢驗自己就容易了。
般若的呈現上有三個特徵,第一個,概念要準確;第二個,行法次第要清晰;第三個,行法理論要完備。也就是說,當您看到一種行法、一個菩薩名相,要問清楚它到底代表怎樣的行法,要準確定義它。比方說,阿羅漢成就是能夠自在飛行的,那要問清楚阿羅漢能自在飛行是怎樣的飛行?是不是像鳥一樣飛行,還是像土遁的,還是像孫悟空一樣的。
另外,哪一種性的阿羅漢,它的飛行是怎樣的,這些都是探討「概念準確」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您需要的,至於「阿羅漢」和「飛行」這兩個詞,是您建立般若智慧生起的內容,它不是般若智慧。您是在探討阿羅漢能夠飛行變化這種成就的過程中,是您的般若智慧生起、呈現。
但您怎麼知道這是般若智慧呈現,而不是凡夫妄想呢? 所以咱們就談到概念是不是要清楚?次第是不是要清晰,系統是不是要完備?如果是凡夫種性的,可能就是出於妄想性的、出於果斷型的、出於各種理由的。但是出於般若行法的就是這三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