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業和滿業

 

【問】: 「引業和滿業」與華嚴行法、四智行法有什麼關係?

【答】:

這是一個好問題!當我們講到「捨生受生」的時候,要清楚是依分段生死來說,還是依變異生死來說。如果依分段生死來說,在《瑜伽師地論》、《大寶積經》上面都講到了;我們這一個色身壞滅的時候,如何以另外一種色身的形式呈現。若從分段生死的角度,我們容易理解、容易體會。而對於變異生死,則不需要等到此身壞滅才知道什麼叫引業、什麼叫滿業。

依變異生死來講,「起心動念」即是一次受生。當一法的因緣生起,我們對這一法生起關注,就是受生。這一法因緣壞滅後,息滅了對這一法的關注,就是一次生死。捨生受生是在「有法」裏面完成的,不是在「諸法空」完成的。「有法」是依一念無明、或者差別智行法生起的。

無生忍是指息滅個體知識、經驗、體驗,修行者依此來證諸法空。十方諸佛證「諸法空」都是一樣的。但是生命不是總停留在諸法空。生命中自然有一種力量要關注諸法的存在,這就是諸法不空。這個諸法不是指總相,而是指別相。第七住位證得諸法普遍存在,證諸法空,是從總相的角度來講的。在這一切法的總相中,生命有關注其中任一法的力量,這種力量生起就是「有法」的生起。

在有法裏面,只要關注就叫受生,動一個念頭就叫受生。這在經文裏面,特別在華嚴經裏是很容易體會的,動一個念頭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說芥子納須彌?「須彌山」代表您所關注的那一法本身。在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須彌山就是生命這一法,把所有的身心覺知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須彌山。

當我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這一法本身就是一座須彌山。從能夠關注這一法的「能力」角度講,這個能力是芥子。但這一法本身有無量微細,我們能夠瞭解它的性相、體用、流轉等等,總和在一起就是須彌山。當我們一關注它的時候叫受生,當我們取消關注的時候,就是一次生滅,可稱為一個大劫,或叫一個念頭。

我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這一法就會對我們形成影響。這個影響不一定是束縛的,但一定是有影響。如剛才談到的伐蘇蜜多女講的話,或《維摩詰經》裏,天女與舍利弗尊者的對話,以及五十三參第八行位所講的,說明世間諸法是普遍存在,隨著眾生的種性不同,所見一切法的覺受,以及所呈現的皆不相同。

關注某一法,這一法本身是染著的、還是清淨,不是從法的存在本身來講的,而是從這一法對您的影響來講的。也就是說這一法在您的報身世間將如何呈現,是由您觀察這一法的模式,也就是您自己的種性所決定的。這裏有兩個核心因素:第一是如何「關注」這一法,第二是這一法生起之後,對您造成的「影響」是怎樣的?

關注一法的生起,就是「識」的生起,也就是念頭的生起。譬如桌上有一個蘋果,我關注它,這個蘋果開始在我的報身世間呈現。一關注就是「識」的生起,這個「識」的生起叫引業。

「滿業」是指我關注這個蘋果後,它在我的報身世間呈現,之後這個呈現對我的影響是清淨的、還是染著的,是由我自己以往對於蘋果的認識,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體驗所決定。用佛教語言來講,叫「業力」。因為以往我非常喜歡蘋果,所以見到蘋果的時候,它在我的報身世間呈現,我會生起歡喜心。但如果我不喜歡蘋果,關注這個蘋果後,它在我的報身世間呈現,帶給我的就是一種煩惱、束縛和影響。

因此關注它,以及它對您的影響分兩部分。你的關注叫做「引業」;而影響是基於以往對這一法的知識、經驗、體驗,當以往對這個蘋果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是一種力量時,稱其為「滿業」。

【問】:引業與滿業,是不是「能與所」的關係?

【答】:不是;「引業」是種子,「滿業」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