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分別、了別及七種作意的行法意義
【問】:
不分別和了別有什麼差別?不作意和精進作意、了別作意、勝解作意如何取捨?
【答】:
剛才說到生起知見的問題,講到五蘊身一切法,因為在一般的行法理念裡面,我們常常會提到,要不分別、不執著、不作意,這在總體來講是沒錯的。但當我們進入到華嚴十住位行法的時候,一定要入微細。對於問題中提到的不分別和了別,不作意和七種作意的差別,我們要詳細區分纔可以。
在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住之前,我們往往還是按照聲聞模式的行法方式去運作,即意圖把所有分別執著都打包扔掉,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彷彿只有關閉所有的覺受纔可以。
當進入到十住位行法後,就知道不是關閉,而是要內在生起對於一切法的覺知和思惟。如果是凡夫種性模式的,生起的覺知和思惟就在娑婆世間。如果是十住位以後的種性模式,生起的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法身世間。
我們以大家熟悉的《無量壽經》爲例就清楚了。《無量壽經》是關於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的一段描述。從自性的角度來講,我們要有七種作意,因為它可以帶領我們遠離凡夫地的染著束縛。
在《瑜伽師地論》裡講到菩薩有七種作意,包括: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了相作意其實就是「了別智」,也就是在行法實踐的時候,要能夠生起對經文背後意義的一種好樂和勝解。這些都是作意才能完成的,並非一生起作意就到凡夫世間,這是不正確的。
我們看法藏比丘在成就極樂世界的時候說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知其高明,志願深廣】。然後為法藏比丘演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這和普賢菩薩生起十方法界是一樣的。法藏比丘作為一個修行者,是怎麼成就極樂世界的?從經文的角度,就是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與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我們把七種作意落實到法藏比丘的行法中,就能知道法藏比丘不是不作意的。相反,法藏比丘是依照七種作意模式成就的極樂世界。所以這裡說【聞佛所說,皆悉睹見】,怎樣睹見的?一定有「了相作意」纔可以。不是我們凡夫種性的眼睛看到纔是,一定要有內在覺知的行法生起纔可以,所以有【皆悉睹見】。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講的就是勝解作意。怎樣起發無上殊勝之願?當然是內在生起的纔可以。內在生起的在華嚴行法就是十住位以後的行法模式,所以纔有【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這裡就包括了;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觀察作意,否則怎麼會做到呢。後面也一樣,【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嚴淨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都是需要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的。
這段經文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對於每一個修行者,作為法藏比丘,應如何成就自己的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是從《無量壽經》的角度來看行法模式。
若按照《華嚴經》的行法模式,就是指初住位以後的行法要如何生起。經文雖然不一樣,但它的核心意義是一樣的。落實到行法,這些地方都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在目前的行法理念裡面,是不是存在盲點。因為我們見到特別多的修行者,就怕生起思惟,認為只要生起思惟就在凡夫地,這和佛陀在經典上的言說是不一致的。
以前我們講過,成就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有很多種模式。所以,剛才介紹的時候強調,受持哪一部經典,就按照那一部經典的模式生起行法,這樣就一定能到達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從華嚴行法來看,最低要能夠到達十信位。假如按照剛才介紹的這種形式,能夠真正瞭解《無量壽經》法藏比丘的行法模式,並能確切掌握,就一定能夠到達《無量壽經》所言的實報莊嚴土。
所以,無論兩本《佛說阿彌陀經》、或五本《無量壽經》,還是《觀經》、《華嚴經》,這些經典裡面都提供了完整的修法理論和修法實踐。瞭解到經文背後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能夠到達經典所說的成就地。
現在行者所缺乏的是不能把經典背後的實際意義跟行法提取出來,關鍵在於解經模式。因解經模式在經典裡不是顯相的,所以如果對解經模式不瞭解,那麼經文後面的實際意義就不容易提取出來,就容易按照字面的意義去理解經文,這對行者來講是很冤枉的。
自古以來有非常多的修行者窮畢生精力,但成就甚微。究其原因,就是不能準確解讀出經典的真實意義,只是從文字表面去理解經文,並依此落實行法,以至於無法到達經典的實際成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