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聲聞緣覺、別教菩薩不證法身

【問】:

您以前說過,無量法可以證入到見性位。《十住位》是見性位,外道也可以見性。可是您又說,如果是聲聞行法模式,就不能進入到十住位。我有點糊塗了,是不是哪裡又搞錯了?

【荅】:

您沒搞錯,因爲這一塊兒,實際上我們沒有仔細把它講清楚。講到見性模式的時候,《十住位》總體來說都是進入到見性模式的行法。當我們說聲聞、緣覺、別教菩薩他們多數不能到達見性位的時候,實際這只是籠統的說法,如果確切的講,聲聞、緣覺、菩薩有一部分是利根的,最高能夠證到不退住,但不能再往前了,只到「不退住」。所以總體來講,非常多的聲聞、緣覺、菩薩是不能到達見性位的。

這個說法出處在什麼地方,簡單來說,就是以聲聞、緣覺、菩薩這種行法方式,若最終能夠明瞭一個關鍵處,就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建立無上正覺、建立生命解脫。如果最終能夠到達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就能夠到達第七住位。但如果是以遠離一切法因緣、遠離一切法生起的方式,來尋找另外一個身的成就處,也就是說,如果一直專注在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模式裏面,這種聲聞種性、別教種性是不能到達見性位的。

譬如《成唯識論·勝鬘夫人經》的理論裏面,講到根本無明、一念無明是怎樣一種狀態、應以怎樣的行法模式可以破除的。我們講到第七住位,籠統來講,是初住到第七住。在《成唯識論·勝鬘夫人經》裏面,在講到唯識部分的時候,談到息滅一念無明對我們帶來的影響,這種能力聲聞、緣覺、別教菩薩是可以到達的。但是若確切來辨析的話,他是不證法身的,這要看清楚。

對於講到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真正破一品無明,那要看是以哪一種方式破無明。講到證法身,也要講清楚是以哪一種方式證法身,都需要辨析清楚。華嚴行法有四種方式能夠破一品無明,第七住位只是息滅一念無明給我們造成的束縛和影響。所以,他「破無明」的意思,代表一念無明的生起,不再對我們造成束縛和影響,因而出離生死法界。

所以,第七住位是止息一念無明對我們的影響;第七行位是能夠生起一念,這一念是以平等性智的形式生起,也就是可以生起一念作意,而且對我們沒有影響;到十回向、十地位的時候,這一念作意能夠帶我們到達世間一切法,並且在一切法裏面,這一念同樣不會給我們帶來束縛和影響。

因此對修行者來講,有四種方式能夠息滅一念無明給我們造成的影響,第七住位是最低的,去除了一念無明生起的影響,就出三界、出生死界。但是不證法身,爲什麼?因爲要到十行位具體生起一念作意,雖然它背後的力量就是一念無明的力量,但已經轉化成菩薩道種智行法,這個過程就是菩薩證得法身。

所以那個法身,不是在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證得的,而是以差別智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形式證得的。這是關於見性和證法身詳細的辨析。因此聲聞、緣覺、別教菩薩,他能夠出三界,甚至可以到達第七住位,能夠見生命當中的一切法而不取著,但是不證法身。要證法身必須能夠生起一切法,從無著行一直到遠行地。

【問】:

就是說他還沒真正進入空有模式,還沒有生起煩惱即菩提,在一切衆生的煩惱中去證得。

【答】:

對的;聲聞、緣覺、別教菩薩到第七住位見性位的時候,他是證得一切法空,但是未證一切法不空。只有證得一切法不空的時候,我們才能說他證得法身。這樣就清楚了,所以就不會再像以前籠統的說法:[到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道種智],這是不準確的。

有非常多的經論,在不同的地方都說到,所以我們把它整合在一起,才能把它說清楚。一般來說,善知識、大德們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基本都是着重在見性位之前,就是息滅凡夫種性一切法對我們影響這一塊。對法身菩薩行法的部分就說得很籠統,只是有那麼一個方向,並沒有詳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