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悲心」在不同行法模式下的解讀
【問】:
關於「自他交換」的問題,是指修行者自己在修行的時候做自他交換,可以理解為這是行者在修慈悲心嗎?
【答】:
實際上,聲聞別教才講有慈悲心要去修、要去生起。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慈悲心是內在本具的。像孟子講的,作為人的特質,本來就具有惻隱之心,有謙下之心。謙下之心就是碰到年長的,碰到德高望重的,我們自然會有恭敬心生起;碰到受苦的,自然會有慈悲心,即不忍心看到的這種心生起,這都是生命裡本來就有的。
所以,修習慈悲心在別教模式裡不是錯的,但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裡,它逐漸生起的時候,本來就具備,這也就是禪宗裡講的三輪體空的問題。如果進入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的時候,還要作意「我要生起慈悲心」;對那些沒有進入到佛教修行的人、走錯路的人,有一種要生起「廣度眾生」的念頭。文殊菩薩講:第一,這是二乘行者的理念,不是大乘菩薩的理念。第二,如果有這樣的理念生起,就是傲慢心,因為你認為你能夠廣度眾生。
實際不是的,最終我們只是做他人的增上緣,啓發其內在覺知力的建立。只有他的內在覺知力真正能夠生起的時候,他才能真正到達生命的自在解脫、到達實報莊嚴土的成就地。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講,如果我們還有要度眾生的心,雖然在別教模式裡面沒有錯,但是作為菩薩道種智行法的修行者就要知道,如果還起這個念頭,說明還有眾生相,還有二乘行者的習氣。所以這些都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逐漸要修正的,要轉成一切智慧的建立。當一切智慧行法建立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心、慈悲心,自然就會顯發,而不是作意到達的。
其實我給大家匯報的這些理念、這些知見,都是經典上有的。如果有精力、有時間就多深入經藏。若想知道閱讀經典有哪些竅門,如密法解讀的問題,法數的問題,還有很多理念上的問題,我們大家都可以一起分享,這是很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