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佛菩薩的說法也不能直接拿來,要敢於懷疑。》
2023-9-30
【問】:在金剛乘中修上師相應法時,是要修行者生起虔敬心也就是要浄觀,在我的理解就是完全的信任;但是佛陀也說我們對祂說的不要只是相信,而是自己去證得。那麼如何理解兩者之間看似矛盾的觀點?
【答】: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當我們對某一法生起浄觀的時候,它背後一定有另外一個理念,就是在這一法當中,有我們認為不淨的東西,否則你為什麼要對這一法生起浄觀?如果這一法是生命本來存在的,你為什麼要浄觀它?假如你的上師在輔導你行法實踐的時候,本來就是梵行清淨的,何必又要浄觀呢?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不淨的東西存在?所以要問到底纔行,因為這涉及到行法理唸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給出結論。
在見性位之前,我們確實需要一位善知識、上師的帶領,但是這種帶領是非常有限的。到達見性位以後,我們需要以自我的反思和覺悟為行法實踐的核心,即便是深入經藏,對佛菩薩的說法也不能直接拿來,要敢於懷疑。懷疑的過程不是講沒有信心,而是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因此,修行者生起行法實踐,要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除了佛菩薩的經論和自我的反思、覺悟,生命之外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全然地依靠,可以拿生命去抵押。
這個思想,世尊在《增一阿含經》已經講過了,我們在二十八講和七十講裡面也談到過。世尊將修行人分為信行、法行、身證……等等。信行人的種性特點,就是誰的話都信,不光是世尊講的、諸佛菩薩講的,外道講的也信,「恆信他語、亦信梵志語」,因為他沒有辨別力,「不任己智」,沒有辦法生起自我的反思和覺悟,這叫信行人。
在《無量壽經》,世尊跟彌勒菩薩討論的時候也談到過,修行者如果不能夠信己善根,不能生起反思和覺悟,而是依賴於其他的方法往生極樂世界,這種往生就是處於花苞之中,五百年不得見佛。
法行人的意思就是他能夠依照自我的覺悟和反思,在自我的眼耳鼻舌身一切法中,他可以不信其他人所講的,也可以不信諸佛如來所講的,「但任己智,而得自在」,這樣的就是法行人。在《華嚴經》十住位的經文裡,我們能夠看到,十住位的每一位行法都強調「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不由他教」就是指即便是諸佛如來所說,也要經過自我的覺悟和反思去體驗到,讓它成為自我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