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達到意業入滅盡定?

【問】:「一切法盡無餘」指的是不是破一念無明盡?

【答】: 是的。

【問】:

普光明殿別教四智行法,是報身世間的成就,而別教的普賢菩薩法界與如來地的普賢菩薩法界有什麼關係?

【答】:

總體來說,華嚴別教四智行法的這個「別」是代表依照個體的知識、經驗、行法去建立,別人是不能代替的,這是在不共法世間來建立的,因此稱作別教菩薩行法。這是華嚴經行法的不共別教,跟十住位之前的共法別教是有差別的。華嚴行法裡講的是別教菩薩的不共法成就,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是依修行者個體的知識、經驗來建立的。籠統來講,十地位都稱作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假如看「歡喜地」的經文模式和普賢菩薩行願品的經文模式是很㑰的。

嚴格來說,因為從初地到第七地是有功用行行法建立的,不是確切的普賢菩薩法界。只有到第八、九、十位才叫普賢菩薩法界。但是,別教菩薩因為是依照個體的知識、經驗、思惟、體驗建立的,所以有清淨法習氣。就像在《十定品》裏,普眼菩薩要見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他有一個淸浄法習氣的障礙。只有把這個障礙去掉,才能到達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法界。如來座前就是指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在菩薩道種智行法成就之後,就不叫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而是根本智所生一切法,但它的力量是一樣的。

十信位是在普光明殿演說,到等覺位又回到普光明殿,這兩個位次對修行者來說,有特別大的差別。但為什麼都叫普光明殿?因為都是依照根本無明的力量生起的,普光明殿十信位的時候,是依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來建立。到等覺位的時候,是依照根本智所生一切法來建立,力量是一樣的;到達等覺位的時候,就稱爲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法界。

普眼菩薩在如來座前請見普賢菩薩而不見,因為有一個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模式,在經文裡講的是,他有一個入三昧的習氣。所以,普眼菩薩入三昧是見不到普賢菩薩的,那個「三昧」就是清淨法習氣。世尊告訴他說,你不要入三昧,你進入純用模式就到達普賢菩薩法界。這是它的差別。

【問】:

身、語業入滅盡定,就是依照一法一法的實踐皆無錯謬,然後,身、語業入滅盡定,加在一起,就像您說的,我們把這100個問題一個一個都解決了,就證明我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意」業入滅盡定。這個意業入滅盡定,說的是他的一種能力。那麼這個能力與如來十力有什麼關係嗎?

【答】:

首先身語意入滅盡定裡面,身業、語業入滅盡定,一定是對這100個問題,真的是有逐一以至全部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入滅盡定,就是身業入滅盡定和語業入滅盡定,把這兩個總合在一起,就是您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其實是以這個「能力」到達意業入滅盡定。

反過來說,您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我怎麼知道您有這個能力?就是對100個問題,您真的能一個一個的解決。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您真的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要分清楚,這個身語意的「意」,不是指我們平時講的我意識到了、作意生起的那一個,不是。因為在不同的行法理論裡面,名相的定義有差別,所以華嚴行法裏講到的身語意的那個「意」入滅盡定,是到達生命本體的,從總相的角度來說的。

但那個總相不是空的,就像剛才講的,您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卻說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就是空的。所以,意業入滅盡定,我怎麼知道你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它是通過身所行、語所思能夠體現出來的,都到達了一切法盡無餘,說到底就是您生命當中的所有法,我都能解決,這個時候就叫做意業入滅盡定。

【問】: 實際上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已經圓滿成就了。是吧?

【答】:

是的;如來地的十力跟它什麼關係?如來地的十力,是從總體來說的,比方説「是處非處智力」等等十種力。我們怎麼知道您有這十種力。如來地的十種力,一定是通過身所行、意所思來體現的,它能夠應用才叫如來地的十種力。所以講到《離世間品》的時候,是從您有這個能力的總相的角度來講的。怎麼到達《離世間品》?它是通過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品來呈現出來的。

【問】: 它呈現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能力的顯現。對吧?

【答】:

是的;就像剛才說的,您能解決100個問題,我們能知道您有解決100個問題的能力,像如來十力是一樣的。但怎麼知道您有這個能力,是要通過一個一個的去解決,來證明真有這個能力。但是,是否解決問題本身就是這個能力?這只是能力的展現,不能講是能力本身,它是非一非異的。如果您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證明是您的能力,這就是斷滅見。如果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就是那個能力,那另外一個是不是呢?這就變成常見,要把這兩個分開。比方說,解決一個問題得出了一個結論,此結論對你解決問題所有的過程都是一種驗證。但是,結論不等於這個過程。

【問】: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我這個能力的顯現。

【答】:

對;在佛教理論裡面,那個「過程」是要去體驗的,所以他講到如來十力、菩薩問法、還有般若這些理論,其實都是總相性的,一定要把它轉成體驗纔行。通過體檢發現跟他的言說是能夠契合的、能夠相應的,那個言說就變成您的體驗的一種證明。它倆是相互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