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者、婆羅門都代表成就者,兩者的差別是什麼?
【問】:
長者是成就者,能夠在世間統領一切法的因素;婆羅門也是代表成就者,請問倆者的差別是什麼?
【答】:
長者這個詞在好多經典裏都有,有時候翻譯不是很嚴格。若把婆羅門的概念弄清楚,相對來說長者也就容易明白了。
我們可能有個困惑,為什麼在佛教婆羅門也是成就者。在印度的種性制度裏面,婆羅門是第一個,剎帝利是第二個,然後是吠舍、首陀羅,還有旃陀羅,是最底層的。婆羅門是從口而生,剎帝利是從腋下而生。從口而生的意思不是真的從嘴裏吐出來,因為婆羅門種性的人相信梵天,他們講的話就等於真理。所以凡是證得真理的那些人就稱為從口而生。
世尊在經典裏明確地講,舍利弗、目犍連你們皆是從我口生,我們就能體會它的意思。就是世尊講的道理他們兩個都能夠體會,這叫做舍利弗、目犍連從佛口生。所以從口而生是講修行者能夠體會到真理的部分,他講出來的沒有錯謬,就叫從口而生。
世尊說成就者像目犍連、舍利弗也可以稱自己是婆羅門。因為婆羅門就是從波羅蜜這三個字來的,所以證得法自在的人,在佛教裏也可以稱為婆羅門。這是世尊在經典上直接講的。
五十三參有兩位婆羅門,一個在第九住位,一個在第九等覺位。實際上從第九住位到第九等覺位之間,都可以認為是婆羅門種性。佛教裏的婆羅門種性,必須要與婆羅門教分開。婆羅門教講他們的智慧是從梵天而來,從外而來的是外道思想,認為只要把自我的知識、經驗、體驗息滅回到梵天,梵天就賦予一切智慧。世尊的佛教思想則是積極的、主動的、自我能做主的思想。所以佛教所講的婆羅門一定不是說外面有一個梵天會給我智慧,而是講依教修行獲得法自在的那一個,即佛教裏講的第九位成就。
五十三參裏一共有九位長者,也有翻譯成大士,還有的翻譯為醫王之類。而佛教裏講的長老,指的是修行時間很長,有所證得,能夠統理大眾,德高望重的,譬如聲聞眾也可以是長者;但第九位的這兩個婆羅門強調的是智慧成就。
長者若從世間法來講,他能統理,但他不一定是成就者。佛經裏有很多長者其實並不是成就者,他只是在世間法中某個領域比較有所成就。若還在修行中的則稱其為居士等等。總之不是很嚴格,但是對於婆羅門則有很嚴格的說法。
【問】: 就是說婆羅門是偏重於智慧成就的,是嗎?
【答】:
五十三參中的兩位婆羅門是在第九位,一定要把它放在第九位去理解,要看經文具體的環境是什麼,因為在佛經裏面有的時候講到婆羅門也有其他地方來的,也就是外道的婆羅門。譬如在《阿含經》中講的梵志等等。
但在五十三參中,這兩位一個是第九住位,一個第九等覺位,它有特別的意義,不要把它理解成外道法。因為五十三參裏面每一位善知識都要把它統領到佛教成就領域裏纔行。
確切來講,五十三位善知識不是指各行各業自然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而是說成就者到達那個成就位置的時候,他可以在各行各業示現,這是兩個方向的。若認為各行各業都有善知識,就很容易把外道思想也轉變成佛教思想,這是有問題的。成就者到達五十三位行法的時候,都可以在各個行業裏呈現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