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的認知和應對 【問】:     阿彌陀佛的「阿」是代表證自性地一切法空。我在唸佛的時候就想我的佛號應該是基於自性地生起。那麼這個自性地就像六祖慧能大師講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當我念到「阿」的時候,感覺其實我是不會受任何東西的影響,生死、煩惱、快樂對我都沒有影響,突然覺得原來我心中自有金剛地。請問我這樣的思惟方式有沒有問題? 【答】:我看不到有問題。 【問】:那就好。我就怕自己是一種妄想。 【答】:     不會;關於妄想的問題,我們在十信十住之前,總是覺得妄想對我們是一種幹擾。要知道妄想是一種生命力量的呈現,是沒有辦法去掉的。如果哪個修行者說我把妄想去掉了,那就太奇怪了,它是生命的力量,一定會呈現的。關鍵是妄想生起之後,我們如何應對, 就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是妄想本身實際對我們沒影響,沒有影響的時候,您為什麼要去應對它、要去息滅它呢?不需要,不理它就好了。     關於覺知觀察,思惟體驗,我們把它區分過,覺知觀察是同於一切眾生的,我們不關注它,它也在,所以纔有妄想生起後,不去管它,它就在的。思惟和體驗是什麼時候來用的?要把它說清楚,我們現在是在修行階段,所以針對某一法的時候,我們可以特意的關注,看它是不是對我有影響,然後對它生起思惟、生起解決的行法實踐。     思惟和體驗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的,是一種警覺,必須在對某一法生起關注的時候,才會生起思惟和體驗。

 

【問】:是的,我就是在唸佛的時候纔想起來這件事情。

【答】:

所以覺知與觀察實際上是生命力量,是從根本無明、根本智的角度來講的,它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眾生都有,是等同的。思惟和體驗是我們人類纔有的。當某件事情影響我的時候,我去針對它生起思惟,乃至行法實踐,這是具有警覺性的。如果是在凡夫種性,它不是出於警覺性的。「警覺」就是我們要知道它是不是對我造成生死煩惱的束縛。

就像我們在別教行法裏面有一個審核機制,那個審核機制其實就是警覺機制。若某一法出現的時候,如果您知道它不會給您造成束縛和影響,那個關注本身跟我們在凡夫種性的關注本身,您可以等同視之,這是沒關係的。但行法實踐要訓練的是,當它真的對我有束縛和影響的時候,我要能夠去除它,這是我們要的。

這樣,就把認為修行實踐可能要完全換一種生命狀態的想法去掉了,因為行法完全是在我們現在的一切法裏來建立的。比方說我們開車,您總不會每天早晨開車出去之前就已經計畫好,說我在哪一個路口要有一個急剎車,在哪個路口要回避一個行人,然後再開車出去,到那兒就要有一個急剎車。不會的!因為這只有在我們訓練階段的時候,教練告訴在什麼情況下要急剎車, 在什麼情況下要回避行人,這是訓練的過程,我們行法實踐就是這種訓練的過程。

剛才說覺知觀察是普遍的,而思惟體驗是警覺性的,所以要把這兩個分開。開車出去時候的那種狀態是平和的,並不需要隨時保持緊張。當有情況出現的時候,你的急剎車能用上就行了,我們要的是這個,不是時刻保持踩急剎車的狀態。

所以要分清楚,當我們有一些妄想,甚至有一些世間法,不用譴責自己,因為那是生命的力量。我們所要建立的是,當有一法對我們有生死、煩惱困擾的時候,能否以智慧力來解脫。這個解脫有很多種方式,你要選一個,然後按次第方式來建立。華嚴行法講了四個次第,加上十信位就有五個次第。總之當有一法對我產生束縛和影響、讓我生起煩惱的時候,首先遠離,看清楚它是怎麼來的。

這時候自己知道現在已經遠離這一法了,在心上已經不受影響了,然後再回過頭來思考這一法應如何解決,這就是從十住位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當然,到十地位時就都能解決了。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不要在分段生死那麼大的範圍裏去建立,而是在每一法裏面去建立,這樣就容易了。

當某一類事情對我有影響時,首先通過訓練找到一種方法,從「心」上遠離,而不是從「身」上遠離。當然,先從「身」上遠離,其實也沒關係。雖然這是聲聞行法,當這個力量太強時,我沒辦法招架,所以就先從「身」上遠離,這也沒什麼不行。在華嚴行法,雖你也可以先從「身」上遠離,但最終你要解決它,並從十信到等妙覺,要運用到每一法中。

因此一件事出現了,先遠離,再看清楚,一旦遠離看清楚就到十住位,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具體落實十行、十回向、十地,直到最後解決它。解決之後再回過頭來好好想一想,這類問題我是怎麼解決的、下次碰到是否還這樣解決。這類問題碰得多了就知道如何解決了,信手拈來。到這個狀態的時候,那麼在這一法上就到達了普賢菩薩法界。所以,就是在一法一法的過程中去訓練,不要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想成分段生死,那個太粗了。

【問】:

第七行位的善知識在四十華嚴裏叫甘露火王。上堂課您講到甘露火王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對善法的管理,一個是對惡法的管理。今天您講到是對善法進行發揚,對惡法進行懲治。甘露火王講這個惡法是自己變現的,就是我們生命裏這種力量遇緣呈現的這個相,如果不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話,這個叫惡法,然後我們對它進行調整、懲治。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

您這樣理解沒錯。因為在經文裏面,無厭足王跟善財童子講,你見到的這些懲治,實際都是我變現的,是為讓那些善法得以發揚的。但總體來說,要知道修行者到第七行位的時候,要做「世間王」。這個世間非指共法世間,而是指自己身心覺知一切法的報身世間,這是我們自己的世間。在這一切法當中能做主,稱之為「王」。

這個「主」怎樣做的?就是善法能夠發揚,惡法得到懲治。善惡首先是在十行位裏是我們能夠辨別出來的,所以善法的部分能夠得以發揚。這裏講的惡法部分,無厭足王說「這是我變現的」,所以他認識的很清楚,這是生命本有的力量所呈現的。但是如何處置它,纔能夠獲得生命解脫,就是無厭足王講的那一塊。

關於懲治的問題,首先要把「懲治」這個詞定義清楚,然後要具體去看,是以智慧力去除它的影響,還是以一種怎樣的懲治方法去除其影響。總體來講到第七行位的時候,對於自己的身心覺知一切法要能管理好,善法、惡法能辨認出來,善法的部分得以發揚,惡法的部分要息滅它的影響,這就是第七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