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知見、不正知見和相似知見》
2024-10-12
正知見、正思惟的「正」是基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它的特點是平等普見一切法,它不是指我們世間法裏面的正確不正確。正知見、正思惟的「正」,必須強調它是基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平等普見一切法。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貪瞋癡慢癡、殺盜淫妄酒皆是自性,它是本來就會生起的力量,面對它跟面對梵行清淨、生命解脫是一樣的,平等普見一切法,這是正知見、正思惟的核心。
這個「正」如果是指正確與否的「正」,應該怎麼理解?這時的「正」就要符合我們那個目標。什麼意思?作為修行者,我的目標就是要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如果我的知見和思惟是指向解脫跟無上正覺的,也就是指向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平等普見一切法的,這就叫正知見、正思惟;否則,就不是正知見、正思惟。假如我們的知見和思惟是令自己的貪瞋癡慢癡增長的,就不叫正知見、正思惟;但是有這樣的思惟本身也是自性生起的。
在行法實踐中,正知見、正思惟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依於理性。簡單來講,依於理性就是正知見、正思惟。什麼叫理性?「理性」就是超越我們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在佛教強調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三個屬性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符合這個就是基於理性的思考過程,纔有可能是正知見、正思惟。
因此,正知見、正思惟跟我們平時的思惟是有差別的。凡夫種性的思惟也可能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的,但它是否指向梵行清淨、指向平等普見一切法?如果不是,就不是正知見、正思惟。
什麼是不正知見?我們最常見的虛妄法就是把那名相、言說落實在它本身不能指向的範疇裏。比方說「我很飢餓」、「我口渴了」,飢餓和口渴是指向具體體驗的一個思惟,我們可以用名相、概念等來言說,但是不能說「我的餓是紅色的」、「我的渴是白色的」,這個不行,為什麼?因為紅色與白色不是針對飢餓和口渴這個範疇的。當我們把這個概念用錯的時候,就是虛妄法。虛妄法的特點就是具有跳躍性,且沒有穩定、必然的延續性。
關於「不正知見」,新來的同學可能在理解上會有點難,但對以前的答疑聽得比較多的同學來講應該能理解,就是當我們用不符合這個概念本身屬性的範疇時,就是虛妄法和「不正知見」。
譬如:要言說根本智、自性本身一切法的屬性,但是我用的卻是知識、經驗、體驗當中的名相和概念,這時就是虛妄法。自性本身的屬性就是梵行清淨、平等普見一切法。
比方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等都是指向本體的、指向自性根本智的。而體驗是依於當下自我因素的這種知識和體驗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認為,就是知識、體驗裡面的這些理念是在時間、空間裡可以呈現出來。而自性法本身是不講時間、空間、東南西北的。
因此,在《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及六方佛贊。這時,如何解釋「過十萬億佛土」、「西方」?要知道,「西方」是經驗裡面的概念,就是在我們當下的時間、空間的概念裏是指向西方的,是西方就不是東方,是南方就不是北方,所以它是在知識、經驗裡面的。
然而,極樂世界是自性法、是自性生起的,它沒有東南西北,所以如果把這個「西方」解釋成我們的知識、經驗、體驗中的西方,並依此去說極樂世界的自性法,這就是虛妄相。因此,必須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解釋成報身世間的生命體驗,才符合自性法的屬性。六方佛贊也是一樣。
與「不正知見」相對的還有「相似知見」。「相似知見」就是把凡夫地的世間法當作佛法。像剛才談到的「逆來順受」,「所有東西都應退讓」等等,這些不是佛法,而是相似法。它是把凡夫地的世間法當作佛法,或是把聲聞乘理念中的諸法當做佛法,比如「究竟遠離一切法」,或者把不究竟法當做究竟法,這些都是不正知見。
什麼是把不究竟法當做究竟法?就是不同行法階段的行法理念當做究竟成就,這是許多修行者常犯的毛病。就是抱住《金剛經》裡面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以為這句話可以涵蓋所有的行法階段,這就是把不究竟法當做了究竟法。這種是很難鑑別的,除非像我們一樣學習《華嚴經》,掌握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就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向的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而從這往後的行法不能用它來衡量。
談到妄想的時候,講到不能用知識、經驗、體驗中的概念去說自性本體的那個屬性。例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中的「西方」那兩個字,儘管是在知識、經驗、體驗中的,但是我們解釋它的時候,因為它是指向極樂世界的,而極樂世界是自性生起的,所以「西方」的概念必須要轉變成報身世間的,轉變成對自性本體的語言纔可以。
過去祖師在註解這句話時有講到【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 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質疑?】 。這就是妄想相、不正知見。為什麼?因為他是將知識、經驗中的東方與西方去演說自性生起的極樂世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什麼要問極樂世界在西方?你這個問題是不對的,是不善的。因為如果極樂世界在東方,你就會問為什麼極樂世界在東方? 這就是戲論。假如我們到了十一萬億佛土以外,我們沿著這個西方一直走,走到第十一萬億佛土的時候,再去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就在東方。
這個說法看起來沒錯,但它是妄想相。因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句話是世尊站在根本智自性法的角度說的,不是知識、經驗、體驗中的,它是自性法,也就是沒有「東方」這個概念,也沒有「十萬億佛土」這個概念。即便是世尊本人沿著我們認為的西方一直走,走到十一萬億佛土,一百萬億佛土,世尊仍然會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不會講「從是東方過多少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況自十一萬億佛土」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謬的,因為自性法講到的極樂世界沒有十一萬億佛土,只有十萬億佛土,它本不是我們世間的距離。
以上的舉例說明,在過去的註解裡有很多類似的說法,而這些不嚴格的說法給我們造成了誤解。
比如《佛陀說阿彌陀經》的六方佛贊也是一樣,並不是指我們世間知識、經驗裡面的時間、空間,它是以隱藏的法數來描述的。為了突顯西方的殊勝,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以突顯西方有七尊佛來讚揚釋迦牟尼佛,東方、南方、北方都是五尊佛。但在整體的六方佛贊裡,下方有六尊佛,上方有十尊佛,也是用法數來告訴我們,修行者到了極樂世界不是究竟成就,還要繼續向前直到十尊佛圓滿。遺憾的是,關於六方佛贊,所有能找到的註解都沒有關注到這法數的問題,而且都是對一尊佛一尊佛名字的解釋。過去人在註解六方佛的時候也談到,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裡諸方必有淨土,既然六方諸佛都有淨土,為什麼阿彌陀佛偏在西方?回答亦是説這個問題非善問,因為你還會問阿閦比佛為什麼在東方。所以這不是回答問題的方法。但是一定要知道,佛陀之所以這樣講一定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