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不同的行法次第,標準各不相同》
2030-9-30
【問】:上次講到,對於《金剛經》的解釋,多數人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基本上只是詮釋了應無所住,而沒有提及而生其心的部分。確實維摩居士也講到應無所住立一切法,請問是不是無所住不僅是十住位要解決的問題,根據華嚴次第行法,好像十住位只是基礎,之後的行法次第均有不同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不同的行法次第當中,標準和內容不相同。《金剛經》中的這句話,是世尊講給須菩提長者的,但目前所看到的《金剛經》註解,還有當下善知識的演說,很少有人關注這一句話的說法環境。說法環境決定了這一句話是在哪一個邊界裡來實踐,不應把說法環境祛掉,而只講這一句話,且讓這一句話成為所有行法的標準,這種解經的方法是不對的。
須菩提長者是聲聞種性中解空第一,按照「應無所住」來修行,否定一切法,到達一切法無所住,這是按照須菩提長者的種性來實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僅是到達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得生命解脫,但沒有到達無上正覺。真正要到達無上正覺,一定要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成為一法,「應無所住」就是「而生其心」,生心而無所住,總合在一起才能到達無上正覺。如果只講應無所住,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不講如何於一切法中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也就是不講如何用心思惟,就沒有辦法到達無上正覺。
《金剛經》裡面講到的金剛種性,是針對須菩提長者解空第一這種方式來講的。假如世尊是跟文殊師利菩薩探討金剛種性的問題,大家可以想一下,世尊還會不會對文殊師利菩薩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會!世尊如果跟文殊師利菩薩探討諸佛境界,就不會再講「應無所住」這一塊,文殊師利菩薩就會講「眾生一切法皆是諸佛境界」。
在《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諸佛境界當於何求」?文殊師利菩薩說「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何以故?眾生煩惱性不可得,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是則名為諸佛境界。」假如煩惱本性與諸佛境界本性不一樣,就不能說諸佛住一切法平等中,因為煩惱性就是諸佛界性,所以才能說諸佛如來住平等性。
世尊和文殊菩薩對話,與世尊和須菩提長者對話的內容、方式不同,闡述核心理念不同,所以不能將對須菩提長者的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去應對所有的行法,也不能將對文殊菩薩所講的這一句「眾生煩惱即諸佛境界」應對所有的行法。
《金剛經》裡的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必須要回到這句話是世尊講給須菩提長者的,要在須菩提長者的種性下來解釋才準確。很多修行者將這句話擴大化,認為這句話可以到達諸佛如來的究竟無上正覺,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