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爲什麼普賢菩薩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問】:
為什麼《普賢行願品》最後,勸所有的華藏海會的菩薩要導歸極樂,這裡有什麼密義?
【答】:
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不是分開的。在行法裡面,所有行者要到達華藏世界,必須要先成就極樂世界。而且極樂世界成就到華藏世界是別教成就,不是權教成就。權教成就指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到達華藏世界的時候,要把極樂世界的理念捨棄。而別教成就則是,當我們成就極樂世界之後,要到達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然是在華藏世界。
《普賢菩薩行願品》講到所有菩薩往生極樂,是從總相的角度來說的。因為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裡,反復強調的就是在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無量法中,來成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建立極樂世界的。把所有的行法總和在一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導歸」是指把《普賢菩薩行願品》裡講的所有行法總和在一起,然後給這個總相一個名字,就是「極樂」,這是普賢菩薩種性的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修法很容易從總相開始,而從總相開始的行法,往往就是權教模式的,或者是民間信仰形式的。只有當我們真正進入到佛教理論中時才能知道,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理論,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理論,都是依於前面所有的行法建立的。假如我們對原來的這些宣說、這些系統的演變不瞭解的話,就容易把總相智當做這個行法的成就處,這就比較冤枉了。只有當我們進入華嚴行法,生起內在覺知智慧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如何將「阿彌陀佛」這個名相轉成無量微細的行法。
三處演說是華嚴經的結構,像《華藏世界品》講到,從一法生成三法,然後再從三法生成九法這樣的三層結構。雖然《華嚴經》是一法生起十法的模式,但並不是說從一個總相一定要變成十個微細相,再從十相變成百相。
大家一定要知道,在行法中不要停留在一法上。我們從一法不能生起十法,至少能夠生起兩法、三法或四法。
比方說阿彌陀佛這一法,我們要生起兩法時,就要從「體」和「用」的角度來說,即要知道「阿彌陀佛」與「無量壽佛」的差別;如果生成三法,就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體、相、用」是怎樣的;如果生成四法,我們就要從東方的種性上、從南方的精進上、從西方的覺知觀察上和從北方的行法落實上來言說。
在《瑜伽師地論》裡,無著菩薩就給了我們很多例子。同樣一法,他先用一法生起兩法的形式言說,然後再以三法的形式言說,一直到以同樣的這一法生起十法形式來言說,每一種言說都是不一樣的。這就給了我們很多啓發,就是如何從一個總相轉成不同種性的、不同模式的多法生起。那麼這個多法的生起,實際上就是我們能夠見到過去諸佛、十方諸佛的不同模式。
我們在介紹觀察十方諸佛時,特別提到過去七佛的身光、通身光,還有頂光。那些數字都是代表我們進入到那一尊佛的世間,是以什麼樣的智慧形式而生起。只要我們能夠以那種形式生起,就是進入到那些佛的世界。同樣我們若以「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轉成兩法的形式、三法的形式生起行法,對於「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體會就會不一樣。不論是從體、用的形式,或體、相、用的形式,還是四智的形式,帶給我們的身心覺受都會不同。身心覺受所不同的,就是阿彌陀佛可到達的無量世界。這是從行法的角度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