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分之中而乃獲一】是如何傳遞的?
2024-09
【問】:有個問題一直沒太想明白,想請教張師兄,可否如下理解:意地的一切法是不共法,比如一位修行者要幫助在世親人修行,要通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作為傳遞途徑,例如介紹佛法、一起做功德等等來產生效果。但我們很多修行者在親人過世後誦經、唸佛、放生等等來做功德。這種功德是如何傳遞的?例如《地藏經》裡有一段經文也在講【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見自修,分分已獲】。這裡講的【七分之中而乃獲一】是如何傳遞的?如果是密法言說,該如何解讀?
【答】:這個問題也是以往很多講經師談到的,譬如我們為親人讀七部《地藏經》,相當於我們自己獲得六部,親人獲得一部,這是對【七分之中而乃獲一】的望文生義。這裡有個原則我們要講清楚,就是功德不能直接傳遞,因為它是不共法;但世間福德可以傳遞。
《地藏經》這段經文該怎麼去理解?自性法有嚮往梵行清淨、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慾求,這是自性本有的力量。孟子也講人有四種心,這四種心的力量會自然生起。譬如我們見到動物受傷、眾生受苦時,感同身受的力量自然會生起。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知道父母希望孩子讀書成才,如果兒女努力讀書能夠善行增盛,這時父母就心得喜悅、心得安慰,甚至父母自己也開始讀書,嚮往善法,體會讀書的用途。因此,父母的進步不能說是孩子直接給的,但也不能說不是孩子給的。
親人過世之後,在世的家人如果能夠生起行法實踐,一心向善,能夠獲得梵行清淨,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而成為這樣一個人是可以推而廣之、一以貫之的,這個力量就叫功德。因此,父母親人過世後,在世的家人以此為緣,生起行法實踐,精進修行,這時父母所獲利益七分之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講的是這個道理。孩子努力讀書,成為有道德的人,是因為父母的督促;反過來,孩子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對父母也是更大的喜悅和安慰,這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真正獲利、具有大功德的是誰?誰修行,誰獲得。
從修行的角度講,父母過世成為我們精進修行的一個因緣,通過修行獲得成就,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把功德推送到父母那邊。從父母的角度講,他們希望我們成為那樣一個人,所以當我們真正成就時,他們是能獲得利益的。因此,從根本上講,那個利益是父母以我們為緣生起的,並不是我們修行之後,掰下一塊送給他們,我們與父母是相互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