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五力代表的意義

       

【問】:

五根五力中「根」的意思是不是指對信進念定慧一個長期的訓練、串習、體驗並安住的過程?

【答】:

五根五力中的「力」是有力量的,是開始生起作用。「根」佛教裏用的挺多:五根、六根…… 「根」是與根本智合在一起的。

一般在經文裏面常看到,講無量劫以前,就是指從根本智到差別智。而我們能夠體驗的一定是在差別智。但是差別智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能生起的那一個是根本智,根本智就像土地,差別智就是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諸法。諸法與根本智之間到底有多遠,其實是沒辦法算的。因為一個是力量,一個是顯現,所以它們之間的距離就用無量劫來表示。從差別智怎樣回到根本智,要無量劫,代表需要在差別智裏反復訓練,最後才能形成力量,這個力量才能回到無量劫以前的根本智。

佛教常用五根、六根這些詞。若從一般概念來講,要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要把它最核心的東西找出來。就是這件事情本身它一定有一些是最核心的、與其他不一樣的特性,依此來劃分最核心的那一區塊。比方說到生命,這是一個總的概念,一個總相。我們沒辦法把握總相,佛陀便給了一個規範,讓我們怎麼去認識它,生命到底包括什麼?所以提出五根、六根。

五根是按信進念定慧把它區分開,這五個是從修行的角度講的。修行的力量是依這五個方面為指引,把修行的內容詳細演說出來,就是這五根。

我們平時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實不止六根,還可以更詳細些。這在哲學裏叫「範疇」,在科學裏叫「屬性」。當我們談到修行力量的時候,它的屬性就包括信、進、念、定、慧。這是我們修行實踐時候的屬性,修行力量依這五個屬性。

【問】: 這個「屬性」是不是就是做定義的時候很重要的因素?

【答】:

是最核心的因素。因為我們只能從差別智的角度去體驗諸法、體驗生命,眼睛能看,耳朵能聽……。 我們也可以反推回去,如果根本智中或者生命本體中沒有差別的力量,它怎麼會產生差別智呢?它本身就有某種屬性在裏面,才會遇緣生起某種覺受。

我們稱其為五根,不是它裏面真的有這五樣東西,它相當於像範疇一樣,就是說我們怎樣觀察生命本體這件事。在佛教裏或按照佛法僧來分開,或按照四智法來分開,或按照十種法、二十種法分開都可以,但總要有一個方法。

五根五力是按照修行的力量如何生起,定義了五種,通過信進念定慧這五個根本智上的力量遇緣生起,生起的時候就是五力。它繼續生起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是一點一點生起的。

我們很難找到根本智上的因素,但可以按照屬性、總持力、原則性來知道它,因此只能在差別智裏面去體驗它。

我們修學的時候是把理論先掌握到,所以最初的時候按照理念型、概念型把它講清楚。但最終用的時候,要知道它是隨著因緣怎麼變化都可以。它是呈現出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方法,不是通過概念去到達,而是通過理論的運用去到達的。運用要有一個過程,經過程來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問】:

這個過程也是我們體驗的過程嗎?修行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展現根本智的屬性?

【答】:

是的;佛教經常講到證得,證得根本智、證得差別智。證得要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要準確,第二個是要有用。準確代表智慧是能到達的,我知道它確實是這樣的,過程如何,顯現如何,這是準確。有用就是要能體驗,要有確切的覺受,要能解決問題。

所以有用就是要能解決問題,準確就是不能稀裏糊塗的,不能把不同的概念、次第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