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品往生極樂世界也叫成佛嗎?
【問】: 下品往生可以到達極樂世界嗎?也叫成佛嗎?
【答】:
我們簡略看下《觀經》裏下品往生的經文,就知道答案了。
經文提到,下品往生者要有「自成就資糧」和「善知識資糧」,同時在下品下生的「往生接引」中,提到了「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這個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往生與否,而是往生之後的成就問題。
對於成就可能會與我們以往的認知有衝突;如果不瞭解詳細的行法理論和行法依據時,我們往往會覺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準確來講至少是聲聞乘的阿羅漢成就才叫成佛。
所以,從經文中也能看到,要到達中品上生以上纔是成佛;中品中生以下,雖然也是往生極樂世界,但最多隻是入流,沒有成佛。甚至下品下生的往生者,往生之後並不是當時就能見佛,而是要滿十二大劫之後,才見菩薩。下品下生只講到「應時即發菩提之心」,甚至沒講何時能成就須陀洹。
因為我們多是修習淨土宗的同修,有些理念一定要介紹清楚,需從經、論上去獲得確切的信息,如果與其它地方聽說的有衝突,自己要有一個權衡。
現在的知識分子修行者,有資源,有福報可以獲得佛菩薩的經和論。這些經和論是佛所說法、菩薩論議是最初的、最詳細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一百年前,乃至於五十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因此在看待不同的學派、宗派以及不同說法時,一定要把這種說法放在善知識的社會背景、經典背景下來判斷。
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們常常講到儒家思想、孔孟學說,那麼請問,我們現在講的儒家思想、孔孟學說,是否就是孔子與孟子原始的思想呢?
一般大眾常常會認為,現在講的儒家思想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原始思想。但是如果從中國哲學、中國思想的歷史角度來審視,其實現在的孔孟思想很多並不是孔子和孟子原始的思想。
那麼,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使我們產生了誤解?
孔子孟子距離現在約兩千三百年到兩千五百年,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思想、不同的社會背景交合在一起,必然會對儒家思想的演變產生影響。
孔孟思想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建立起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實行封建帝王專制。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核心思想和手段;所謂「儒術」就是用來治理社會的一種工具。
從董仲舒「獨尊儒術」那個時代起,孔孟思想就隨著封建帝王統治的需要而有所改造。對於不符合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要做一些修整,符合的部分則加以提倡和發揮,並保留下來。
董仲舒之後,儒家的思想家還有很多,比如宋朝的程頤、朱熹,他們創立的程朱理學,是後代人認識孔孟思想的核心備註;程朱理學之後,有陸王學派,即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乃至到現在,也都還有思想家對孔孟思想不斷的做出詮釋。
那麼程朱理學、陸王學派是按照孔孟思想的原意詮釋的,還是為了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需要來詮釋的,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清朝時的思想家顏元曾經提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很明顯,在顏元看來,程朱理學對於孔孟思想的詮釋是不準確的,甚至有很大的扭曲。
譬如,我們一講到孔孟思想,往往都會想到「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那麼「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是不是孔子與孟子的思想呢?
「三綱」中的「君為臣綱」,在電影、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們往往認為這應該是儒家思想。實際上孔子與孟子到底是如何論證君臣關係的呢?
在《論語》中,孔子講到「夫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大臣輔佐君王治理天下,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並不講「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絕對的服從。
孟子在他的著作中,直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是把老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君王放在最輕的位置,這和我們對傳統儒家思想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孟子曾告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如果君王看待臣子像手足一樣愛護,這時臣子看君王就像心腹一樣。但是孟子又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如果君王把臣子當作犬馬一樣使喚,那麼臣子看待君王就像普通人一樣,公事公辦,如果君王看待臣子像土芥一樣,任意踐踏,這時臣子看國君就像強盜,仇人一樣。
在孔孟思想中,從哪裡能解讀到「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個例子即在告訴我們,孔孟思想與我們現在理解的有很大的距離。怎樣才能確切知道孔子、孟子原本的思想?當然是要回到孔子孟子原始著作中去尋找。
對於後來建立起來的儒學、理學、心學等等各種學說學派,都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搭建起來的。現在的修行者、學者有能力、有責任、有條件,可以回到孔子與孟子的著作中去,尋找其真實的意義。
儒家思想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演變,中間被勾兌進來了不少內容。然而佛教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不知道!修行者如果要明瞭佛陀的言說、菩薩的論義,同樣要回到佛教原始的經論中,看看成就者的第一手資料是怎樣說的纔行。佛教的修行者有責任、有能力、有條件,應該回到佛教原始的經典中,確切解讀佛菩薩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