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經中佛對舍利弗說輿對文殊菩薩說的意義》
2024-09-21
【問】:為什麼《阿彌陀經》和《心經》裡面,佛陀都是對代表小乘智慧的舍利弗說,而不是對文殊菩薩說?
提問題的同學不是學華嚴的,目前在學《彌陀疏鈔》,涉及圓教,因缺乏系統性學習,尤其是密法言說,不知道從一般的角度要怎麼解釋。
【答】: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從其它的宗派思想體係要轉到華嚴學習的時候,整體來說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佛教經典有這麼一個原則,就是世尊對二乘聲聞的修行者說與對菩薩們說,代表的意義不一樣。即便在大乘佛教,世尊對菩薩說和對舍利弗尊者等等的二乘聲聞說,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
整體來講,世尊針對文殊菩薩的演說,是從如實知的角度、從澄清行法原則、行法理論的角度去講的。若世尊是針對舍利弗尊者、目鍵連尊者、須菩提長者、阿難尊者等的演說,就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在上座部經典裡的世尊對舍利弗尊者等說,代表歷史上可能真的有這件事;另一類是在大乘佛教經典裡世尊對舍利弗尊者、阿難尊者說,是基於根本智的智慧到達行法實踐、行法體驗的角度去說的。
簡單來講,世尊對文殊師利菩薩演說是針對心思惟法的角度去講的,而對舍利弗尊者的是針對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的角度去講的,與《入法界品》中舍利弗尊者出現在逝多林本會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我們就能看到世尊的逝多林本會中有二乘聲聞的修行者。實際上,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歷史故事,並不是說世尊在講《華嚴經》時,舍利弗尊者就在跟前,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時,舍利弗尊者還不是世尊的弟子,那麼,怎麼會有舍利弗尊者出現在逝多林本會呢?這就必須要依賴大乘佛教經典的解讀方式才能知道。也就是世尊所代表的無上智慧要通過舍利弗尊者這一表現方式,在我們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呈現出來。
在《華嚴經》的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都是世尊對菩薩們說,裡面沒有像舍利弗尊者等二乘聲聞修行者,意味著《華嚴經》的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是從修行者報身世間如實知的角度、從圓滿智慧成就的角度去講的,而這種智慧成就必須要落實在行法實踐中才可以。因此,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如何把無上正覺的般若智慧轉變成行法實踐、生命體驗?就要有舍利弗尊者的出現。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就能明白佛陀、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尊者說所代表的意義。
二乘聲聞、共法外道種性的修行者常常會把這些經典當作歷史故事去解讀,認為佛陀、舍利弗尊者、觀自在菩薩都是獨立的個體,出現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刻,他們圍坐在一起討論,然後討論的內容被記錄下來,流傳到現在。
假如修行者缺乏對密法言說解讀的理解,缺乏對佛教思想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整體性的理解,缺乏系統性思惟,結果就是這樣的,總是在歷史故事裡面找答案,不會回到自己的生命體驗中,這樣就不可能到達見性位。但如果沒有到見性位,對這些經典就沒有實際的體驗。
要了解經典解讀,特別是瞭解大乘佛教的經典,明瞭什麼是密法言說,什麼是佛教整體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真正開啟大乘佛教的行法實踐,除非我們能遇到一位像龍樹菩薩那樣的師父、上師,把這些道理徹底講清楚,否則的話學習《華嚴經》是最好的途徑。龍樹菩薩因為集結《華嚴經》而成為八宗之祖,這不是虛名,真正瞭解《華嚴經》的同學就能體會到這一點。
《華嚴經》看上去確實很難,需要花時間,而其它經典看上去比較容易,好像很省力氣;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就像上學一樣,按部就班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學位,接受二十年的教育,成為科學家,這是最快的途徑。要知道,越是想快、想省力氣、想一蹴而就,就越是一事無成、越是在荒廢時間。
問題裡談到小乘智慧,實際上這裡有一個混淆,需要對小乘智慧講清楚。《佛說阿彌陀經》和《心經》裡面的舍利弗尊者並不是代表小乘智慧,而是代表大乘佛教修行者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獲得生命體驗。換句話說,兩部經的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如何生起,就是要靠舍利弗尊者。
問題後面說【這些同學在學《彌陀疏鈔》涉及圓教】,這裡也要說清楚:簡單來講,「圓教」必須要到入滅盡定行法以後,到根本智行法階段時才叫「圓教」;在差別智的行法階段,不叫「圓教」。
很多宗派都稱自己是圓教,是不是這樣?如果他的行法還在世間法的染淨、分別、取捨、死此生彼、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裡,就不是圓教,甚至距離圓教還很遠。因此,凡是有這種成就理念的行法都是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乃至凡夫共外道的行法。
圓教行法理論最簡單的辨別,就是在當下的行法實踐中獲得解脫。圓教行法最低要到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入阿鞞跋致性。因此,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就是入阿鞞跋致性,首先就是要去除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
我們把圓教的概念說清楚,大家就能從中衡量出自己現在的行法實踐是否涉及圓教。總之,不要從名相上去講,說我們最終要到達一個圓滿成就地,和諸佛等同,這種是沒辦法辨別的。並不是聽説某法門最終能帶來怎樣殊勝、究竟、圓滿的結果,而是要看當下的行法是指向哪裡,如果根本不是指向究竟圓滿的成就地,那麼這種說法就是妄想。
「究竟圓滿」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死此生彼、異身異時異處的成就理念。如果這一步做不到,那就繼續在二乘聲聞種性的修法裡慢慢磨練。
《彌陀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著作,我們沒辦法評論,因為是祖師大德的註解。總體來講,古往今來所有的註解,最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條:一是對宗教經典的密法言說不瞭解;二是對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不瞭解。
把密法言說當做歷史故事去講,對行法理念、行法次第沒有概念,只是想以一個行法,一直到底,這是我們見過的最大的問題。造成這樣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讀書太少,原因是過去各種經典的獲得不方便。二是缺乏系統性思惟,這是從古至今的修行者都存在的問題。雖然有些註解在某些方面確實不錯,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但從佛教整體性、系統性的理論架構來看,就相差很遠,所以古往今來的註解,整體來說存在著許多問題,甚至是硬傷。因此,假如把那些註解當作標準答案並冠以諸佛所說,就耽誤事了。
譬如很多人認為某位祖師大德、法師、上師講的能代表佛陀本來的意思,佛陀講的三藏十二部歸根到底就是這位祖師大德、法師、上師說的等等,凡此這些都是陷阱。當然,他們不是要故意設陷阱,而是他們自己的證量不夠,錯把凡夫所言、小成就者的零星感悟當成了佛教的全部。
因此,修行者要做到像文殊師利菩薩在三皈依中講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在我們自己的體會中,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是最準確、最省事的行法。現在的人因為時間沒有那麼充裕,都想圖省事,所以很少有深入經藏的,都想找一個多快好省的修行方法,然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成就地,這些都是妄想。
實際上,我們的行法理念存在著許多很明顯的缺陷,但因讀經少,往往都把它當做正確的東西了。因為這裡談到《彌陀疏鈔》、《阿彌陀經》,我們就從淨土的角度舉幾個例子。比如《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的四十八願裡有一條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者【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還有一條就是往生我國皆是大丈夫相,沒有女人相,要女轉男身才可以。這些從文字的角度講都沒錯,但如果深入經藏,就會追問經典裡這樣的說法是否與我們的理解是一樣的嗎?同樣,在淨土宗的《觀經》裡明確講了阿彌陀如來、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三位長相都不一樣,而我們到那裡,長相怎麼會一樣呢?! 既然是帶業往生,在色相上就不可能一樣。另外《觀佛三昧海經》中十方諸佛的長相也都不一樣。這些祇有深入經藏,才能看出經文本來的意思。
因此,【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是指雖然往生者的形貌有差別,但這些差別不會給我們帶來好醜、善惡、染淨的影響,這在《華嚴經》就叫得梵行清淨。大家都一樣的是「梵行清淨」,非指色相本身相同。
這些在經典裡就有,不是我自己的觀點。其實,若深入經藏就會發現,成就者們已經在經論裡把這些都解釋清楚了。
再比如《佛說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的有六方佛讚,我們翻遍了古往今來關於六方佛讚的註解,沒有看到有人注意到法數的變化,即在六方佛讚中,東、南、北方是五尊佛,西方是七尊佛,下方是六尊佛,上方是十尊佛。法數是很關鍵的,六方佛讚告訴我們,在東南西北四智行法中,西方是不一樣的,有七尊佛,既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指向西方成就的;但從整體的佛教行法成就來講,西方的七尊佛還不是究竟成就,上方的十尊佛纔是究竟成就。
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看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四十二劫】,而在《無量壽經》的原譯本裡,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出興於世之前,還有五十三尊佛相繼出世,這都是法數。理解法數的同學應該一看就知道,為什麼世間自在王出興於世之前有五十三尊佛相繼出現。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四十二劫也是法數,不是我們世間的時間,認為地球圍著太陽繞了四十二劫,此之前有一個世間自在王出現,不是這個意思。法數代表的是密法言說,代表行法實踐如何落實在生命體驗中。
這些在過去的註解裡可能都被忽略掉了,甚至根本沒有註解,很多都是從歷史故事去講的。若要系統性的瞭解密法言說解讀,自古以來的註解沒有比我們的《覺悟華嚴經》講得更系統、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