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和現在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軌道嗎?》

2024-10-19

【問】:結合以前聽課的理解,諸法空和究竟空,用語言描述就是:究竟空就不是真正的;諸法空是正確的,因為諸法空不是真空,它是有。所以對這個理解有點像鏡中花,就是我讓你過去,我不動;你來了就是來了;你走就是走了,是這個意思。所以我理解這個本體是這樣的,就是不否認有,就像《道德經》講「有即是無」;但「有」也不是真有,「空」也不是真空,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是說的這個本體,而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呢?

【答】:您剛才講的不是本體,這個是在見性位之​​前,為了明白一切法生滅相之後,有那麼一個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它來了,我如如不動。對不對?要知道您只要如如不動,就一定在動,因不動就是動。也就是說,鏡子和鏡子裡的一切法是同一個,但是在見性位之​​前,為了描述必須要把它分開,就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外面是一切法,這一切法是映照在我這面鏡子裡的,然後這一切法生滅,過去就過去了,我的心如如不動,對不對?

【問】:我是指不執著,我不是說它是死的、不動,所以在生活中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但是不執著。

【答】:是哪個不執著?就是您知道不知道自己沒執著?

【問】:這個執著不執著,可能反映在你對這個結果的在意程度,就是它帶給你的情緒。

【答】:對,您講的沒錯,所以在見性位之​​前,有清淨法和生滅法的差別,這時必須要把娑婆世界的一切法去掉,然後生起一個極樂世界,這在見性位之​​前沒錯;但見性位之後,要把這個理論重新澄清。娑婆世界為什麼就是極樂世界?如剛才談到的,就是如果我說某一法「是」,意味著我知道某些法「不是」。

【問】:對啊,這就是說張口即錯、動念即乖,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沒辦法,你說這個「是」,就一定有一個「不是」。就像您說的,它是個邊界,那這個時候,本體是沒有這個的,這樣理解是對的吧?

【答】:對。因此講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如果您認為現在「不是」,到那兒才「是」,意味著您那個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到實報莊嚴土,但到凡聖土、方便土是可以的,因為實報土以後的「是」和「不是」是合在一起的,即「不是」就是「是」,「是」也「不是」。

【問】:嗯,我的問題是這個本體和現在這個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軌道。

【答】:不,因為我們認為本體是在眼前這個世界之外,必須要有那麼一個東西給眼前變化的世界之外,定義一個必然性的假設。也就是必須要有那麼一個東西,才能解釋眼前變化的一切法;但是那個東西是不是跟我們這個世界並行的呢?不是並行的。

在見性位之前為了把它說清楚,必須要設定一個並行的東西;但見性位以後就要說清楚,它不是並行的東西,它是同一個。這也是為什麼華嚴行法的初住位直接就講【菩薩樂住生死法界】,「樂」是快樂的意思。因為,娑婆世界一切法就是極樂世界一切法,就在這裡成就無上正覺,不需要瞎跑,跑到銀河系某個地方,費了半天勁去找那個極樂世界;而是當下就是, 當下就可以。但是,當下馬上就是嗎?也不是。

因此,當我們說「是」的時候,即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的時候,它就有了邊界。這裡您要把華嚴行法十住位之前與之後的行法理論分開。您講的是我們見到變化的一切法背後有個本體,這個本體應該是不動的。現在講清楚了,那個本體是我們為了說明這一切法的虛妄相而假立的,是必然性的假立,因為沒有它我們說不清楚。

【問】:假立的這個本體,和剛才講的根本無明和本體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答】:根本無明就是本體。

【問】:怎麼去證明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我,這後邊是有本體。

【答】:一切法在時空裡流轉,在這流轉的背後,我們必須要給它一個力量,使它能總持生命中的一切法。所以為了把它說明白,就要有一個能總持一切法。

【問】:您現在講的是為了說明這個假設,它是見性之後和還是見性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分見性之後或見性之前呢?這在修行實踐上有什麼不同?

【答】:是這樣的,我們先把這個道理說清楚。比如上圖右邊,我們是把根本無明和一念無明分開的,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一念無明都是從根本無明的力量生起的,所以它們是一起的。至於說要把見性位之前與之後分開,是因為在凡夫種性時,我們是以現象界中的自我因素為核心,認為這是實有的,所以這時就必須講這不是實有的,後面還有一個東西,那個纔是真正實有的。所以見性位之前之後都要把它說清楚。

【問】:您的意思是說,「說清楚」是為了見性之前的理解,是這樣嗎?

【答】:不,理解是一方面。比如在凡夫種性時,自我因素有自覺執取一切法的慾求和能力,一切眾生皆有貪協癡慢習氣,為什麼?因為有個體生命的存在。因此,作為修行者,我們怎麼能放棄本能生起的對一切法的貪瞋癡慢執著?人天眾生懂道理,所以我們就要給他講:你這種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的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背後那個清凈法纔是你要找的。當我們把這個貪瞋癡慢執著去掉之後,那些其實就是背後呈現出來,所以這個道理是指見性位之​​前的。

世尊在《涅槃經》上講,對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要講「無我」。為什麼?因為這時的「我」是凡夫種性、二乘聲聞種性的「我」,所以世尊會講「無我」,「無」是動詞。因為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認為娑婆世界不是,那兒纔是極樂世界、這個是染濁法,那個纔是清淨法,我們要取一個。「取一個」是因為有本體生起的貪瞋癡慢的習氣,所以世尊說你要「無我」。

為什麼要相信有一個「無我」?世尊在見性位之​​前、菩薩行法之前,會給我們假立一個清淨法,即「無我」之後不會斷滅,還有一個總持一切法的東西。當我們已經能自覺地止息差別智自我因素中抓取一切法、執取一切法的習性,這時就到見性位,就知道原來抓取一切法的能力是自性賦予的,即本來就有這個能力。但是要怎麼止息它?就在當下的自我因素之上,要指定另外一個「自我」,就是我們假定有那麼一個「自我」來審核自己,當我們要抓取的時候,那個「自我」會說:你不要抓取,否則你就進入凡夫地。那個「自我」是我們自己建立的一層,用來審核、約束和管理我們自己的,所以那一層就是菩薩法。如果我們不能建立那一層,就是在凡夫地法。

【問】:在您定義見性前後的過程中,或是這兩個層次,本體變嗎?

【答】:本體不變。

【問】:那就是修行人本身對這個本體的理解改變了。

【答】:對的,對本體的理解改變了,變化在哪裡呢?看上圖最右邊,自性本體為我們提供認識一切法的能力,以及所提供的這一切法的存在,問題是這個能力本身,即自性本體是沒辦法呈現的,它必須要通過自我因素的參與才能呈現出來。這時的呈現在自我因素參與的世界裡,就是五蘊身、六入處的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也就是分別、對立的一切法。但是在自性本體提供的力量裡有一個清淨法本來的種子,這是修行者在證得之後,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的,即自性本身具有嚮往一切法自解脫清淨的欲求和能力。

實際上,差別智中,或者凡夫地的「自我」也是嚮往解脫跟無上正覺的,也是嚮往一心清淨的,但是這個能力怎麼啟發出來?過去的成就者把這一塊拿出來說,你要在凡夫種性自我因素之上,再建立一層來監督、審核、管理自己的自我因素。這個能力誰提供的?是本體提供的。如果自性本體沒有這個欲求,我們也不會去建立那一層。本體提供欲求、提供能力,然後我們按照這個欲求和能力,設立那一層來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