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十波羅蜜本身就是行法理論?
【問】:如何理解十波羅蜜本身就是行法理論?
【答】:
十波羅蜜本身就是一個行法理論。若回到世尊時代,從上座部經典裏面去找的話,最多能找到六波羅蜜,而且也是很少說的,十波羅蜜是後來的。上座部經典裏面著重說的就是四禪、四果,有行法、有結果,然後落實在五蘊身一切法、六入處一切法,落實在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在原始佛教晚期時纔出現。若在經典裏面見到世尊跟弟子們講到勤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一定是在原始佛教裏比較晚期才說的。因為早期世尊給弟子講四念處,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四念處,所以世尊要一遍一遍的講,講到後來就形成了理論。最初只是遇到什麼講什麼,是這樣一個經歷。
四禪四果是針對所有的問題,五蘊身六入處都是表現形式和落實處所。上座部經典裏講到從凡夫到阿羅漢要經歷四禪四果。後來的成就者把四禪四果的理論、行法再細化,按照種性的不同,漸漸的再繼續充實。
講到菩薩行法,根本佛教裏面講到菩薩這兩個字的時候,僅是指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在因地的修行,叫「菩薩」,別人都不叫「菩薩」。後來的修行者若想獲得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成就,就必須按照釋迦佛因地菩薩行法才能到達釋迦牟尼佛的成就地。
儘管釋迦牟尼佛講給弟子們的是四禪四果,但是講到他自己以前修行的時候叫「菩薩」。後來的修行者認為如果想成為像佛陀那樣的人,當然要按菩薩行法去修行。菩薩的行法到底是什麼?上座部最早的經典裏面菩薩行法是很少的,當然釋迦牟尼佛講給弟子們的一定也是他自己修行的方法。
如何從四禪、四果轉到菩薩行法,這中間就逐漸理論化。最早的菩薩行法就是四個階段:初發心、精進修、不退轉和灌頂位。基本上與四禪、四果是同一種行法理論,是按照菩薩行法逐漸建立起來的。
這四個階段的菩薩行法,再繼續理論化,因為理論越詳細越容易修行,越容易落實。於是就退到世尊所有的講法裏面,然後把這些規則統一起來。譬如:世尊最常講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這三個歸為初發心階段。明白何謂初發心?應怎樣發心?以至建立起來四個菩薩行法。並按照如是方式陸續形成十個,到十個時已是比較晚期的了。
我們沒有講過為什麼在第七位叫阿羅漢?如果按照四個位次來修行的話,第三個是不退轉階段,(見表華嚴經四十位行法次第精進)。為什麼第七位叫阿羅漢呢?從最早期世尊的講法到後來的十波羅蜜行法,乃至於整個《華嚴經》的行法理論,中間經歷了很多次的理論集結。最早的時候四位行法是不分開,是綜合在一起的。第七位是阿羅漢,是把十信位也加進來了。
所以當我們講第七位的時候,菩薩行法到底是從十信位開始,還是從自己的初發心開始,就變成不同的行法理論。有的說,十信位是聽佛演說,能夠辨別善法,應算一個,是初發心階段。十信位是聞法狀態,而初發心是自己要發心,這是第二階段,精進修是第三個階段,不退轉第四個階段。這些思想在最早的般若經典裏面才會隱約有,不像我們這裏說的那麼明確,但仍可以看到它,而現在的般若經典已很少看到。
佛教行法理論,從最初釋迦牟尼佛講法,一直到《華嚴經》,乃至於後來的密法,有一長期的成就者集結、歸納的過程。到《華嚴經》是實質性的轉變,它把行法理論完整的集結起來,《華嚴經》以後纔有密法。
我們把整部《華嚴經》學明白了,密法裏所有東西都可以明白。假如對《華嚴經》不瞭解,要真的瞭解密法就不容易。因為密法經典有很多都是按《華嚴經》的結構去說的。
對於十波羅蜜,因為世尊講的理論裏面都是按四個說法來的,所以最早的菩薩行法有四個階段。分別是自性行,願性行、順性行、不退轉行。現在所稱的十信位那時不叫十信位,叫自性行。
自性行階段,即認識到行法是在當下一切法中建立,需要出離的,只要認識到,就是自性行,相當於《華嚴經》的十信位。普光明殿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現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能認識到我們是從這裏開始修行,這個就是自性行,不是真的見性。後面就是願性行,真的要開始走入行法實踐,對應的是十波羅蜜的初發心位。順性行對應十波羅蜜的精進修,不退轉對應十波羅蜜的不退轉,最早的菩薩行法是這樣的。
後來的菩薩行法認為第一個自性行階段並沒有具體落實到行法實踐,應該從我們自己真的開始落實纔可以算,前面自性行階段不應該算。所以在十波羅蜜行法理論裏面到第三個階段是證阿羅漢。雖然世尊的所有講法裏都是第四個證阿羅漢,但這裏是把十信位去掉後的。
至於第四個階段的不退轉,還要仔細分辨,不退轉是剛剛進入的不退轉,還是拓展到一切法的不退轉。因此對於不退轉就證阿羅漢的問題,是剛剛證到阿羅漢出離解脫呢?還是已經能拓展到一切法呢?由此這時就加進來一個滅盡定。菩薩行法理論變得越來越詳細、越來越具體。
關於發心,從什麼地方開始發心?表現特徵具體是怎樣的?按照世尊所講發心要皈依佛法僧纔可以,由此也就確立了十波羅蜜中最前面這三個,從這生起初發心。其後三個是生起精進修,不退轉是把前面所有成就加在一起,最後是灌頂位。
因為菩薩行法與聲聞行法有差別,聲聞行法只得解脫就可以了,而菩薩行法最終要成就無上正覺,所以就把灌頂位加進來了。
從最初世尊的講法到後來的大乘行法理論,中間經歷很長時間,要把其間所有思想加進來纔到我們現在看到的。如果退回到世尊那個時代,很難直接找到十波羅蜜行法。
如果我們清楚這些行法理論是怎麼演化過來的,就知道是指向世尊最初講的哪一部分。否則我們漢地的大乘修行者就會與上座部的修行者之間有一個理論隔閡。上座部的修行者認為哪有那麼多菩薩,哪有十波羅蜜,根本沒聽說過。而漢地的修行者認為世尊當時確實講了,只是沒跟你們講,是因為你們當時聽不懂。所以這中間就產生了理論隔閡。
【問】:
您這樣講就更清楚了,我們再去修行實踐的時候,就可以更微細的知道我現在修行到哪裏了,之後要到哪裏,以及怎樣到那裏。
【答】:
這是符合世尊講法的標準,世尊都是講要自知自覺。《楞伽經》、《無量壽經》,以及很多上座部經典都講一定要自知自覺。過去有些人把這個「自」過分解讀了,解釋成自性,要符合自性云云等等,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上座部的修行者中有很多是不見性的,他們怎麼能符合自性呢?所以,它就是反身代詞,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想法在哪兒,就叫「自知」。我們有時候過分解讀,反而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了。
這也是歷史的原因,過去很多解經把它解釋到我們的行法不能觸及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可能是經典解讀的模式有問題,假如解釋成我們的行法能夠落實,他會覺得好像那不是佛陀講的意思,覺得一定要把經文解釋成完全不在我們的生命之內,才對得起佛陀,這是一種錯覺。另一方面,如果把它推到一個我們夠不到的地方,這樣比較容易講解。
【問】:
但是因為沒有給聽經的學人講具體的行法,所以學人聽完之後,當自己要去實踐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下手了。
【答】:
如果把經文推到無想定或者斷滅見,確實是沒辦法體驗到那個地方。比方說關於見性的問題、關於自性空的問題、關於菩薩成就的問題,我們過去的很多理念確實是把這些成就地推到一個在我們生命體驗之外的地方,所以就沒辦法體會它。這就造成一種錯覺,認為現在人要想證得見性是不可能的,必須到另外一個空間去證得。如何證自性空?好像模模糊糊的,沒辦法體驗,這些都是因為解讀經典的模式出了問題。
【問】:
學《華嚴經》之前,只是知道一個個的名相,到自己要做的時候就總是模模糊糊、不確定的感覺。
【答】:
就是不知道應該具體怎麼落實。這個時候菩薩道種行法就特別有用,它能幫助辨別行法過程當中的標準以及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