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偈頌,不同人說,代表的意義不同,是模式的問題嗎?
【問】:
同樣一段偈頌,如果是由「天帝釋」來說的,那他就是有過失的。那麼世尊又以同樣的方式說了一遍,就沒有過失。末學對這段的理解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為了改變第七意識的這個模式。天帝釋代表第七意識的這個模式。所以落實在具體的行法的時候,內在覺知生起的關鍵是生起疑情,這疑情的生起,跟凡夫的妄想它生起的機制是一樣的。
但是疑情能夠轉入到菩薩的智慧行法,能夠生起微細的思惟。那麼凡夫的妄想、煩惱生起的時候,是轉入到凡夫模式。所以,第七意識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我現在的理解,就是為什麼同一首偈頌,天帝釋說的就是不對的、有過失的,而世尊說的就是對的,是因為第七意識的作用模式不一樣嗎?
第二層的理解就是,因為菩薩的智慧相生起的時候,是有清淨相的。因為我們在工作當中也是一樣,看到有一些領導他的那個思惟模式,你會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處理事情是那麼的清晰,能夠抓住重點,把事情處理的很好。但你不能說他就是凡夫的,或者說他是菩薩的道種智,很難區別,對吧?
菩薩的行法要具備七種清淨相,就是於此諸法不求他知,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終不自贊毀他,有所輕蔑等等。就是如果這個思惟生起的時候,它是這樣一個智慧清淨相,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的第七意識的模式改變了,其實就是菩薩道種智的行法。如果是一個普通凡夫,他可能也做同樣的事情,因為他不具備這樣的清淨相,所以他就是凡夫的一個世智辯聰。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答】:
總體是這樣的。因為這裏面牽扯到特別多的行法理論,比方說我們剛才提到的這個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有個問題,天帝釋回答,世尊說這個不行,天帝釋回答有過失,然後世尊再說一遍一樣的。如果簡單來理解,就是舍利弗尊者,要生起那個偈頌所代表的行法,不能從第七意識直接到世間生起,那個就是在生死法界。必須要依賴世尊先演說一遍,然後再到一切法中建立,就沒有過失。是這種方式。
這是針對這個例子來講的。您後來講的這一些,總體來說,在般若類的經典裏面,有非常多的言說都是您剛才說的這個內容。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容易理解。比方我們講一加一等於幾?從本體的角度說與應用的角度說,兩個是不一樣的。如果從本體的角度來說,或者從性宗的角度來說,他的說法方式是以問題來回答問題,這樣就息滅了所有其他的言說。
也就是說,當我們講一加一等於幾的時候,如果你碰到禪宗的、性宗的,他會告訴你一加一等於一加一,這決定沒有錯,但是沒有結果,因它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的,一加一就等於一加一。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禪宗故事裏面有很多都是莫名其妙的對話,講的都是這個,不需邏輯的參與,他要息滅個體知識、經驗,直接指向你問題的本體來回答。
但是無上正覺、生命解脫,在華嚴經絕大部分不是按這個方法來說的。當然十住位也可以這樣講,一加一就等於一加一。但是從菩薩道種智行法來講,你一定要告訴他,等於幾纔是對的。所以這個時候您要注意一加一可以等於幾,可以等於無量數,或等於一、等於零、等於二、等於三、等於五、等於幾都可以。
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一定要揀別出它等於二,才符合我們人類世間的理性所定義的,也就是說一加一必須要等於二,纔能夠在世間順暢的運作。如果等於別的,它就會變成一種障礙,很多事情就不能夠如實進行。所以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與性宗類行法的差別。他一定要在很多個結果裏面選一個,知道哪一個是對的,那一些是不對的,但他們都是平等的。一會兒我們再來講為什麼是平等的。所以這裏講到菩薩道種智行法,一定要知道等於二,它為什麼等於二,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
所以為什麼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的。一加一它等於幾都可以,但是一加一就等於一加一,這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的,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是從相宗的角度講,並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可以成就無上正覺,只有你一加一等於二的那一個才能叫無上正覺。這是從他們的指歸,我們看到言說上的差別。
另外,您談到凡夫種性跟菩薩道種智的細微差別。要知道,從我們運算一加一等於幾這個行為來講,比方說有人算出來得五,有人算出得十,有人算出得二,有人算出得零。只要不是隨機給出來的,只要不是意識不清醒給出來的,只要是認真去算的,我們不管他算對和錯,他認真算的這個過程,算錯與算對都是一樣的,力量的生起都是一樣的。
換句話講,凡夫種性看待世間一切法,他若去仔細思惟、去作為的時候,那個力量、那個過程,和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時的那個力量、那個過程都是一樣的。但為什麼菩薩道種智行法卻能夠到達無上正覺?是指「模式」上的不一樣,不是「內容」上不一樣。我們要修行不是修行內容,而是修改模式。凡夫種性算一加一等於五,使的力氣、絞盡的腦力與算出等於二的那個人是一樣的。
如在學校裏面學習,成績不好的那個學生,他也是非常努力的,但他就是算不對,怎樣讓他算對,要把模式改過來,不是直接改他的答案,而是改他的模式。當他的模式改過來的時候,那個答案自然會改過來。因此我們講華嚴行法、講大乘佛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沒有近路,說一加一等於幾我不要算,阿彌陀佛告訴我等於二,我就放在那兒,這個不算成就的,這是聽來的。所以算的過程,我們剛才講蓋樓的時候,那個草紙、塗抹、修改那個過程是沒辦法缺的。問題是這個過程一定要以菩薩行法的模式來建立,而那個結果一定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凡夫模式與菩薩模式之間的差別,是一個大的話題,我們可以換一天再給大家來說清楚。但是對整體的框架我們要清楚。所以不是從結果上去考慮它,也不是從本體上去考慮它,而要從模式上去考慮它。
【問】:
聽懂了。不是從內容和結果上,而是從模式上。凡夫跟菩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菩薩應該是用空有模式,特別是進入華嚴的時候。
【答】:
是;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因為行法有無量,所以我們看到有非常多的修行者他非常用功、非常努力,但是那個模式不正確,這個就很麻煩。他算錯的那個結果,中間那個過程用的力氣,一點沒比菩薩行者用的力氣少,但他的結果為什麼是不對的?因為他用的那個模式不對。所以為什麼咱們以前也談到過,苦行是不能到達無上正覺的,只有簡單的用力是不能到的,要把那個模式先找對、先確立,然後按照那個模式仔細去算,那個結果不用考慮它,一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