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去找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
2024-01-20
【問】:如何去找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的那個根本智慧?我們這一世學到一些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怎麼能不妨礙到我們建立起《華嚴經》言說的根本智慧呢?
【答】:這個根本智慧就是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問題裏談到的空性智慧,「空」這個字,在佛教經典裏面講的就是根本智所生一切法。您所面對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就是自性空所生的一切法。
講到「空」,一定是依於根本智的,依於自性的。為什麼叫空?「空」是把自我因素的束縛和影響,把差別智的因素、一念無明的因素先去掉,去掉之後,叫做「空」。因為您沒有辦法參與它,您只知道一切法的存在,這個存在叫做「空」。所以這個「空性智慧」就是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能夠讓我們對它生起體驗,這個力量叫做「空性智慧」。
您剛才問到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這是禪宗裏面常說的,見性就是見到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如果您不瞭解他在講什麼,您就覺得沒有辦法把握它。這個概念不複雜,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在您的生命裏面,怎麼能找到它呢?就是去除自我因素的這種知識經驗體驗,找到那些具有與一切眾生普遍共同的那個力量,那力量就是您生命當中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上的力量, 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
為什麼我們談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有能覺知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的能力?我們自己也有這個能力,我們自己還有對一切法生起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自性的那個力量。
所以要見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不複雜,瞭解了這個理論、理念,然後注意觀察自己,當我們面對某一法的時候,哪些是依於自我因素生起的,哪些不是。比方前面舉過的例子,眼前有一個蘋果放在這兒,我見到蘋果,我說這是一個蘋果,到此為止,這是依賴於父母未生之前的這種力量生起的。因為我能夠見到蘋果的存在,這是依賴於根本智的覺知一切法的力量生起的,這個生起就是般若智慧的生起。盡管我還沒有辦法把握般若智慧的運用,但這就是般若智慧的生起,我能覺知蘋果的存在,然後我說這是一個蘋果,我給蘋果命名,這個力量也是依於父母未生之前自性力量生起的。所以這是一個蘋果,它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是沒關系,不管對和錯,它都是依於自性力量生起的,這一塊就是自性智慧的生起。
什麼時候是自我因素生起的呢?就是父母出生我之後的這一塊,就是我不喜歡這個蘋果,我討厭這個蘋果。當我說這是一個蘋果存在的時候,您會發現所有眾生,其他人也同樣有這個過程,所以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性就意味著是從根本智的力量生起的,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生起的。般若智慧不一定是按我們想的,二加二,一定要等於四,不是這樣的。般若智慧的力量生起之後,是讓您能夠有力量來算這個東西、能判別這個東西。它不在乎結果怎麼樣,可能您判斷這是一個蘋果是錯的,但沒關系,因般若智慧的力量是一樣的。您算二加二等於四,跟算二加二等於五,那個力量都是一樣的。而結果是對、是錯,是依於我們對這個世間的再判斷,那是父母出生我之後纔有的。
所以要體會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按這個方法是能夠辨別的,就是判斷這一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普遍性,就是依賴於自性法生起的。如果沒有普遍性,就是基於個體的知識經驗建立的,是父母出生我之後纔有的,基於自己的經驗和體驗纔有的,這是一種簡單的分辦方法。
【問】:如果我沒有見過蘋果,其實還是有一個自身的這個經驗和後天的經驗。像貪嗔癡,就是我們天然的,很會為自己著想,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像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然後我們學習後,這樣不對,我們要分享、要共享。這是我們後天學習的,但是我知道這些東西後,暫時如實知我們有這樣的習性和這種現狀,然後再去如實體驗去根除這個?我突然一下有點懵了。
【答】:不是根除。在見性位之前,很多大德會讓您根除這個。但您是沒有辦法根除它的!
進入華嚴行法,要知道沒有辦法根除本能的貪嗔癡。但因為我們人天眾生有反思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依理性的態度,以般若智慧的態度去約束自己與生俱來的,依於本能的那些貪嗔癡慢疑,因為那一塊是生起娑婆世界染濁世界的力量。
再說一遍,就是從自性的角度講,並不在乎生起的這一法是染著的,還是清凈的,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從自性法的角度說,它不是這樣定義的,它只負責生起這一法。就像剛才講到,我見到蘋果在桌上,我說這是一個蘋果,但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蘋果,只是我認為它是一個蘋果,這個結果可能是錯的,然而我見到這個物體,並給它一個名字,這個能力是一切眾生都具備的。所以從一切眾生都具備這個能力的角度講,我判斷這是一個蘋果,就是我自己的般若智慧現前。但是它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對的。我怎麼知道是錯的,還是對的,那要由後面去判別它。
要知道當我生起這種判別是錯誤的時候,它可能會給我帶來煩惱,帶來束縛,帶來娑婆世界的生命體驗。而經過行法實踐,經過智慧增長,就是要讓這種分別選擇和判斷,使那個結果能符合極樂世界,符合華藏世界,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所以這是在別教菩薩行法階段,我們要完成的任務,不是從根本智行法角度去講的。
在別教菩薩行法階段,我知道這個是染法,但是我有一種方法讓他轉變到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好像剛才的例子一樣,我說這是一個蘋果,到此為止,這就是般若智慧顯現,因為這是共一切眾生的能力。然後說我喜歡這個蘋果,或者我不喜歡這個蘋果,這是基於自我知識經驗體驗生起的。這時要知道,當我說我不喜歡這個蘋果的時候,實際在之前我知道這是一個蘋果,這個力量是一樣的。若我說我不喜歡這個蘋果的時候,如果有人一定要讓我喫掉這個蘋果,就會給我造成束縛和影響,造成煩惱。所以這就是娑婆世界的某一法對我生起影響。但如果反過來,因為我不喜歡這個蘋果,那麼我可以遠離它,別人有喜歡的我可以給他喫,所以這一法就又變成清凈法與極樂世界利他的一法, 並不是在這蘋果和我之外,還有一個極樂世界的蘋果和我的一法。
所以當您說要熄滅我們對這一切法的錯誤認知的時候,您是從什麼地方熄滅?如果是熄滅您對蘋果這一法的分別選擇和判斷,這是做不到的。因為這是自性法,任何一個眾生,面對一切事物,都會對它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但是如果您說我熄滅的是我喜歡或者不喜歡給我造成的束縛和影響,這是可以熄滅的。總之,其實也不是熄滅,而是要轉變它成為一種歡喜法,成為一種梵行清凈。
【問】:好像有點明白了,其實並不是說轉變,我喜歡不喜歡,甚至還是可以喜歡和不喜歡。但是我只是不讓它影響到我。因為我還是可以有喜好,我喜歡這個東西,不喜歡那個東西;我喜歡做一些清凈的善法。但是我不因為這個善法和惡法,或者說分享和不分享、利他和不利他,都要不影響到我的梵行清凈。
【答】:對的,實際上喜歡跟不喜歡也是自性法。但問題是我們如何管理這種喜歡跟不喜歡,因為這些要到《入法界品》的時候,必須要把它講清楚的,就是喜歡跟不喜歡,它是本來就生起的。有個體生命的存在,就有這樣的情緒,所以生命體驗的生起,要看我們如何管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