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界、現象界》

2024-10-26

【問】:張師兄,這個圖我有一點迷惑,就是個體生命現像中介入一切法,但我以為這下面對應的這兩個方框都是現象界。後來又說個體生命本體界中一切法下面對應的這個有情眾生,是基於個體生命的存在,那個也是現象界,我有點對應不上了,就是從左邊數的第三個方框和第五個方框是現象界的?我聽的有點糊塗。

【答】:這兩個是合在一起的,因為沒有辦法把它確切分開,說哪個是本體的。但若要為它命名一個本體,就是圖中最右邊這一塊,我們管這叫做本體界,但這一塊是和最左邊如來藏的一切法,即共法世間一切法是連在一起的。

當下依於色身呈現的,叫現象界;不依於我們的知識、經驗而存在的,叫本體界。談到現象界,需要補充一下,在佛教經典裡還有一個詞叫「現相」,和「現象」的意思不一樣。現象界是指表淺的,比如直接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像圖像一樣的,這就是現象界,我們都是生活在現象界。而「現相」是指我已經知道如何去丈量這一法之後,這一法在我的報身世間的呈現。再說一遍,「現象」是指表淺的、基於圖像的直覺體驗;「現相」是心裡纔有的,就是我能認識這一法,它是我報身世間的呈現。

【問】:那上圖第五個方框是「現象」還是「現相」?

【答】:如果我們強調的是報身世間的一切法,就用「現相」;但這張圖裡,我們主要強調它是和一切有情並存的,是從外在顯像來講的,所以用的是「現象」。其實,上圖最左邊的是共法世間因緣生的一切法,右邊是有情眾生報身世間的一切法。在《唯識》裡還有很多理論可以說,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是多個眾生,比如張三、李四都在我現在觀察的一切法中,到底他這個現象是依賴我自己的根本無明生起的?還是張三、李四依賴他們自己的自性生起的?這後面還有一大堆理論,咱們就不講了,再講就更複雜了。

您就把這張圖裡面從右到左,從左到右,如何認識、如何連接的,弄清楚就行了。

【問】:張師兄,當您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塊時,提到了自我因素,在報身世間有決定的能力和權利。您當時特別強調了他有開啟某一法,讓他成為第一因的力量。這一塊是不是就是指我們的第七意識?就是開啟「有」的這個力量,即道種的這個力量?就是讓一件事情成為道種,而不是讓一件事情成為我們的負擔和束縛?

【答】:對。從密法言說的方式來講,《華嚴經》十住位是天帝釋在須彌山頂生起的,天帝釋就是我們的自我因素,它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在報身世間它可以成為第一因。正是因為自我因素是生起報身世間一切法的第一因,它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才會被這種能力所困惑。我們的束縛就來自於這個能力,就是我能夠生起這樣一法,也能生起那樣一法。如果我必須生起某一法,反而就不是束縛了。就像我們自己色身的生長、本能出生的一切法等等,因沒有辦法掌控它,所以反而不會造成束縛,隨便它就好,反正是萬法因緣生。

恰恰因為報身世間我們有成為第一因的能力,且這個能力是絕對能力,所以才會給我們造成困惑:到底要選擇符合萬法因緣生的、符合本能欲求的這一法?還是要生起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那一法?這時就是考驗我們智慧的時候,我們有決定的能力去選擇,而「解脫」就是在這個地方生成的。

【問】:那麼,這個能力跟我們自欺欺人的那個能力有什麼不同?

【答】:您說得對,自我因素在報身世間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自欺欺人一定有它的目標,我們到底是符合那個目標,還是符合其它規範?比如:我可以生起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想法,也可以生起符合道德規範的想法。像儒家講的【君子慎獨】為什麼説它直指報身世間?意思是就算你自己一個人獨自待在一個地方,你在想什麼?你有決定的權利。所以談到這和自欺欺人有沒有關係?從生命本身來講,我們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而自欺欺人一定是符合某一個目標,但它可能不指向解脫和無上正覺。

反過來講,即便我特別想生起某一法去符合解脫與無上正覺,但我是不是真的就能到達那個目標?不一定。也就是我在設定這個目標的同時,還要有一種穩定的方法去到達那個目標,這就需要反覆磨練,而這個磨練的經歷就是修行。這下講清了吧?

【問】:講清了。您是說這個自欺欺人後面的那個目標和它這個模式,其實是不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的?

【答】:符合。為什麼?您剛才提起這一塊,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到底是怎麼想的,才會有八識、五十一心所,唯識宗把這塊講的非常透徹。從根本智的角度講,它提供能力,就是它可以提供我們奔向解脫與無上正覺想法的能力,也提供給我們說謊的能力、自欺欺人的能力,反正什麼都提供。然而,自我因素在某一法裡,同樣有這樣的能力,你選擇哪一個?當我們選擇那一個的時候,就要知道,我已經選定了那一法所帶來的結果。

比如:在凡夫地,我選擇了那一法,但是我沒有準備好要接受那個結果;而菩薩行法就是我知道我選擇的這一法,我也知道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而我決定接受那個結果。就好像譚嗣同、耶穌、蘇格拉底,本來可以逃跑的,但他們沒有;他們知道自己的選擇會是什麼後果,坦然接受,這就是解脫。因此,解脫並不意味著長生不老、榮華富貴,而是代表能開啟這一法,並且能夠篤定地承擔結果。

【問】:其實我是想說,我覺得所有自欺欺人都是短暫的,就是說一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自欺欺人的,是欺騙不了自己的。按照我們現在的推理,求解脫是一念無明本身就有的欲求,所以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因為他不可能欺騙他自己。有沒有人真的可以做到自己能夠欺騙自己?

【答】:要知道,「欺騙」是指自己知道真相,但故意選擇另一個。如果自己根本不知道背後的真相而選擇這一個,就沒法說這是自欺欺人。比方說我知道極樂世界不在那兒,但我就願意相信,這叫自欺欺人;如果我根本不知道它在那兒,或者在我的選擇裡面,我真的不知道,這時就沒辦法說是自欺欺人。

【問】:對,這個很微妙。

【答】:對。就是知道背後那個真相是什麼了,還願意選擇這一個,就是自欺欺人。比方說:在行法理念,有人就相信極樂世界是在時間、空間裡的,這時您不能說他是自欺欺人,因為他真的不知道。其實,在菩薩行法裡就很容易理解,因為時間、空間裡面的一切法是萬法因緣生的,而萬法因緣生是不依賴我們的願望、心想而獨存的。也就是說,跟佛教沒關係的任何人,只要符合世間因緣,就可以到達時空裡的某一個處所,比如靠科學技術就可以到那個處所;不管現在的科技能不能到,但在理論上是能到的。

因此,從理論上講,如果太陽係以西、銀河係以西某一個當下的空間裡面存在那麼一個地方,不需要善根福德,只要有因緣就可以去,就像有一天馬斯克就可以送我過去。可惜,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如果是符合萬法因緣生的話,代表我們不需要善根福德作為核心的因素。而佛教談到的,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到極樂世界,而善根不是靠自然科學就可以建立的,也不是買來的,所以,這兩個是矛盾的;既然是矛盾的,就必須要選擇一個來說服自己,【我愛我師,更愛真理】講的就是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