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一念等於華嚴行者的一劫

【問】:   

如何理解凡夫的一念對於華嚴行者來說就是一劫?如何通過這一言說來理解毗盧遮那如來和座前的二十位菩薩?這是上週講的,我一直不知道怎樣去理解,悟性差,不會舉一反三。

【答】:

我們先說問題的後半部分,大家不要給自己“悟性差,不會舉一反三”這樣的暗示。能提出問題來的,能思惟問題的都是菩薩行法。這些負面的概念不要強化,因為我們要成就的是佛陀整個教法裏面的無上正覺。以前講到菩薩地清淨的時候,特別強調過「行法精進」,不要疑問這一法能不能成就無上正覺?能不能到達設定的目標?如果有這樣的疑問,就叫菩薩心不清淨,像問題後面說的也是一樣。所以現在的行者千萬不要生起這樣的思惟,因為它會限定我們的「行法精進」。在佛教裏面,這些思惟象咒願力一樣,學過密法的同學可能會瞭解咒願力,因為念頭是有力量的。

生命輪回,入法界的時候,就是念頭帶領眾生六道輪回的;輪回的力量就是從一念生起而來的。在佛教裏面有引業和滿業,引業就是一個念頭生起。眾生一個念頭生起後,境界相就會生起;境界相生起之後,這個念頭就帶著眾生到那個境界相裏去,就進入六道輪回。所以這樣的念頭不要生起,這是咒願力。可以說“這一塊我不明白,我希望瞭解它。” 因為沒有人知道所有的事,只有佛陀成就了無上正覺,我們都是在跟佛陀學習。

為什麼一個念頭對於華嚴行者來說是一劫?關於「劫」,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為時間的概念,而且很多經論裏面確實說這是時間概念。當我們進入到報身成就時,要把這個概念拓展一下。「劫」代表的是諸法生起的次第,把次第轉成「劫」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比方說我們要完成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分成四個階段,或者幾個階段,那麼每一個階段是一劫。如果這個階段裏面再分成若干個小階段,每個階段就又是一劫。所以,「劫」不是固定化的一個概念。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裏告訴我們:「劫」的體性就是五蘊法;五蘊法就是色、受、想、行、識。所以「劫」的體性是在色、受、想、行、識中,換句話講,要依五蘊法來理解「劫」這個概念。

剛才提到「劫」代表逐漸生起的次第,次第深入,每個次第代表一劫。所以站在凡夫地來講,次第越是微細的時候,比方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或者講【過三十二劫】時,我們要理解這是依照怎樣的法數生起的甚深微細行法。每一個甚深微細的次第代表一劫後,就不會再把「劫」理解為時間的概念了。

如果我們再看到經典裏面講到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成佛的時間,如同前面反復強調的,這實際上是佛陀對我們每一位行者的授記。依照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到達無上正覺,這是每一位行者都必須要經歷的,每一位行者以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生起甚深微細智慧,最終到達成就地,這之間的距離就是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在有些經論裏面彌勒菩薩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到人間成佛,有些是三十劫以後下生人間成佛。假如「劫」是指地球上的時間概念,這三十劫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可能就對不上,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劫」這個概念。

理解了「劫」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就知道凡夫的一念,對華嚴行者來說,可以變成甚深微細的覺知思惟生起,站在華嚴行者的角度,完整的甚深微細的覺知思惟生起,就是凡夫的一念。所以我們能看到凡夫一念很粗,華嚴行者的覺知思惟很微細。這樣我們對「凡夫一念等於華嚴行者的一劫」的說法就清楚了。

上本華嚴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中本華嚴有一四天下微塵偈,一千二百品。上本華嚴是一四天下微塵品,中本華嚴是一四天下微塵偈,這是說中本華嚴的成就者成就的一個偈,即一個念頭的生起、息滅,對於上本華嚴的成就者來說,這一個念頭可以變成一品。一品是一個大的分類,品裏面再可以分出更詳細的言說。也就是說,中本華嚴的成就者所言說的一個偈頌,到上本華嚴可以變成無量法,所以上本華嚴的成就者智慧更加微細。

這是理解「劫」這個概念,對於講到法數、核心數、微細數,都要知道它們不是固定的概念。

下麵問到如何通過這一言說來理解毗盧遮那如來和座前的二十菩薩?二十菩薩是《華嚴經》集結時所使用的模式,這個模式是在佛陀時代的理論基礎上逐漸演化過來的言說規範。

我們知道一個大劫是四個中劫,每個中劫是二十個小劫。為什麼是二十個小劫?一個大劫是四個中劫,我們容易理解,因為一生一滅就叫一劫。我們按照四智法的模式,把這個一生一滅的念頭說清楚,就是四個階段,這就是一劫變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就叫中劫;每個中劫按照體用模式再分開,是以體用模式,還是以十方模式,或者是十波羅蜜模式來理解,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必須知道二十這個法數在佛教理論中所代表的意義。當我們理解了二十所代表的核心意義後,就知道為什麼是二十個了。毗盧遮那如來是總相,從總相生起世間一切法別相的時候,最初的那個「生起」就是按二十的模式生起的。我們只要清楚二十這個法數的核心意義,不論以體用模式言說,還是以空有模式、理事模式言說,都沒有問題。

中國的《易經》理論裏講到世界的生起,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這個理論裏面最初的這幾個階段: 從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那個太極生兩儀,就是這裏講的毗盧遮那佛座前的二十菩薩,是同樣的模式。這個兩儀在中國的理論裏面就是陰陽,在佛教裏面就是空有、理事、性相、體用。因為從太極生兩儀,兩儀之後有相對的概念,就是有法的概念生起。所以進入有法世間的時候,就有無量種。但是最初的一個就一種,為什麼?因為是從空法生起的。

所以在《華嚴經》裏,就會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和座前二十菩薩。這是從一法生成體用二法,是和我們中國道家的理念是一致的。但是,從二法再生起無量法的時候,就會有千差萬別的模式。在佛教裏面,是從二法生起四法的圍繞,或者四十類圍繞,或者四百類圍繞。而《易經》裏面講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之後,是按照加倍的方式言說的: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就是每一法加倍,再生起體用、空有、理事的模式,進一步的深入微細,就變成無量法。《華嚴經》則是按照一法生起二法,二法生起四法,四法生起十法,十法生起百法的形式言說的。進入到有法世間的時候,無論何種模式,都可以把問題解釋清楚,所以,這不是模式的問題,是種性的問題。

關於二十菩薩,當進入到《華藏世界品》的時候,體會就更深刻。《華藏世界品》裏,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就是二十層,然後根據這二十層生起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是按照中央這個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以十方的模式來言說,變成兩百個世界。這是在《華藏世界品》裏講到的二十層,然後根據二十層生起十方,各個又是二十層,這是第二層圍繞。第三層圍繞就是十方的各個二十層,它的周圍又各有二十層。按照這種形式,我們就知道在《華嚴經》中的《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華藏世界品》言說華藏世界海兩三百個世界圍繞,其言說規則就是從這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