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經文轉成行法
【問】:
我最近讀經的時候,也在慢慢運用解讀《華嚴經》的這種方式。感覺很多疑惑慢慢地解開了,就是在當下。
【答】:
比如《佛說阿彌陀經》,當讀到經首【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千兩百五十比丘俱】時,在我們以前的行法模式下,往往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場景,即佛陀坐在樹下,一千兩百人圍在一起,佛陀給他們說法。但是進入到大乘菩薩修法時,不是要在場景上面下功夫,而是要把這些經文轉成自己的行法。當然這一塊是不容易建立的,一定要對經典的解讀和密法言說、集結模式等等這些因素都明瞭之後,才能建立。
比方說,讀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就必須要知道,在我們的行法當中,哪一塊是我們自己的祇樹給孤獨園,經典為什麼要這樣集結?看到第一句,就要知道這部經的行法指向,是我們自己的行法。
在凡夫種性、聲聞種性時,「場景型」雖然是最初修法時要建立的,但是「場景型」有一個問題,就是一旦換一個場景,原來的場景就沒了。而大乘行法,就是如何把經典上的場景轉成自己的覺受。
「覺受」就是成就,所以十信位強調要依照不共法的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來生起,這是十信位的生起處。為什麼要講四聖諦品?就是十信位要在我們自己的身心覺知當中建立起來。所以當讀到《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佛告舍利弗」時,一定要知道「世尊」在我們自己行法中對應的是哪個因素,「舍利弗」又是哪個因素,然後「佛告舍利弗」就是從我們內在的覺知當中,如何在世間法中去落實。
因為這是一個總相,所以《佛說阿彌陀經》會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由此我們就知道了,內在覺知落實到行法的時候,即《佛說阿彌陀經》的這種模式,就是要建立西方妙觀察智的行法模式,然後在世間以舍利弗尊者為首的三十七道品行法來到達這部經典的整體成就處。
這樣我們就把這部經典轉成我們自己的成就地了,它和以前的讀經方式不一樣。假如我們把以前建立的讀經方式的知見,帶到這兒來就會有疑問。所以這些疑問大家提的越多越好,因為是針對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