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者大師的五停心觀在什麼位置?
【問】:
感謝張老師的開示,思路清晰,受益匪淺,完全認同。 從達磨祖師到中國弘法,真正證得空性的除了六祖大師以外,很難找到第二人,除非再來人我們不能見其本來風光。天臺智者大師自稱證的是加行五品,沒有見性。其智慧是大家公認的,尚未見性,可見聽經聞法,通達經教,解悟尚可能做到,證悟實在太難了。初住到七住位即可化身度人,神通智慧不可思議。 所以夢參老和尚說華嚴等經時,經常講禪宗明心見性在十信位,是解悟,真正到證悟的很少。 再次感謝您的開示,使我信心滿滿,少了很多疑惑。
這個加行五品是什麼位次呢?五信位?
【答】:
您說的很對;隋唐以後的中國修行人很少成就,特別是晚唐以後,一直到當今,非常少。這裏主要有兩個原因。
1.宗派思想成為中國修行者的皈依,宗派思想代替整體的佛教思想,看不到全貌。雖然努力勤奮實踐,但是缺乏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總想一個行法一直到底。
2.不瞭解經典的解讀方式,實際上就是看不懂佛經。知見上不準確,心外求法的太多了。
智者大師的五停心觀在什麼位置,這個牽扯到行法模式、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問題。
首先看行法模式。因為中國佛教基本都是按照止觀禪法來修行,而不是按照佛陀原本的智慧禪法來修行。如果仔細辨析經典中的止觀禪法,就知道,佛所說的止觀禪法就是智慧禪法。這從《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華嚴經》等等都能看得出來。
但是中國的止觀禪法,很多都停留在共外道禪法,強調止息,強調否定一切法,而不強調思辨。甚至認為要打通氣脈才能開悟,這就更離譜了。因此,這種強調止息的禪法,不會超過十住位。
再看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由於文化差異,中國自古以來的修行者,很少能深入瞭解印度經典的言說方法。不瞭解「經」所特有的言說方式,所以就看不懂佛經。這從自古以來的中國各種著述就能看的出來。比方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看不懂到底在說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到那裏去。
經典看不懂,行法次第也就建立不起來。比方說,十住位之前,修行者的修行理念是去除染著,而勤求清淨。但是十住位之後,這種理念要從這種染淨方式,轉變成空有方式。空是智慧,有是應用。如果不能轉變到空有方式,而停留在染淨方式,就不能到十住位以上。染淨理念的修行就是聲聞乘的行法,空有理念的修行纔是大乘智慧行法。
因為不瞭解這個核心的東西,不少人到了十住位,就不敢生起有法的應用,總覺得這樣是退回到了凡夫地,這就阻礙了自己的提高,這是不懂得確切的行法理論造成的。很多大德、大師們的著作,不少都是卡在這裏,以染淨的方式來劃分一切法,有取有舍,而不能以空有的方式來進入一切法。
大乘十住位以後一定要轉變到空有法的理念,一切法生起皆是清淨法,一切法都是實際法,這就是肯定一切法的階段。這樣才能突破十住位,到十行位以上。當然,這需要首先到見性位,證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文字有限,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您提出問題。您的勤奮是可以感受到的,非常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