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修學次第有哪些?

 

【問】: 從凡夫地到如來地的修學次第是什麼?

【答】:

從凡夫地的染著世間到如來地的涅槃圓滿,需要兩方面的成就,一個是自解脫,一個是法界解脫。自解脫是聲聞乘的解脫道,法界自在解脫是菩薩道的圓滿成就如來藏。

聲聞乘解脫道完成自解脫的修行,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前提,是行者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凡夫染著世間而進入自性淨土的過程。從次第道的角度看,解脫道有很多的層面,第七信位成就行者出三界六道輪回是一種聲聞乘解脫;第七住位完成自性淨土的認知成就,也是一種聲聞乘的成就;一直到第七地位有功用行滿,甚至到別教的第十地位,都算作是聲聞乘的成就,都是解脫道的部分。聲聞乘解脫的指歸在自性地淨土,佛陀在經典上說這種成就的行者,沒有證入圓滿的如來藏根本智和差別智,並沒有得法界自在解脫。所以說到聲聞乘,並非是一種狹隘的、以大和小可以定義的成就。

菩薩道的成就完全是大乘佛教的行法,首先它是基於解脫道的成就基礎上完成的。另外它是基於對自性地根本智、如來藏的認知和證入。菩薩道行法的核心是般若成就,是行者基於自解脫道成就之後,於如來藏根本智成就,復依自性地出生萬法之道種智,成就入法界差別智。根本智的成就即般若成就,差別智的成就即依根本智而生起的中觀、法相唯識及密法成就。菩薩道成就法界淨土,這和聲聞乘成就中的淨土理念完全不同。聲聞乘成就的淨土是相對於凡夫染著世間的淨土,而菩薩道成就的法界淨土是超越凡夫染著和聲聞乘淨土的成就。菩薩道的圓滿成就即如來果地的智慧及功德成就。

從《華嚴經》普遍認知的修行理念看,行者從眾生地到如來地,需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的修行,然後進入等妙覺位。

不同時期的行法規範不同,其中十信位之前的行法,屬於進入佛教的前行法;嚴格講十信位之前還不算是一個大乘佛教的行者。十住位之後的行法是見性位行法,也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之後的行法,而十地位之後的等覺位、妙覺位行法,又是從四智行法到自性地的行法。

這樣的修行次第,是一種串行模式。也就是說,一個位次的修行完全成就之後,才能進入下一個位次的修行。但實際上這並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真實模式。這麼說並不是要打亂這種已經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理念,但是也需要同時建立起來一種觀念,就是生命是一個整體,不光是從下到上的一種成長,也可以是從外到內的,從有為到無為的,從簡單到複雜的生命過程。

就好像我們眾生地的八識作用,從理論上確實是可以辨別出八識作用的先後,但是在實際中,卻沒有人在意,甚至根本體會不到它們的存在。修行也是一樣,四智的成就也是一個整體,雖然說成就的行者是從智慧生起到行法的實踐,但是從成就者的體會上,卻很難指出來,哪一塊屬於智慧的部分,哪一塊是屬於行法的部分,它們是完全融合在一起,是完全體會不到的。

智慧和行法達到完全融合成一體,成為一種自覺的生命認知和實踐,這就是種性。從種性的角度看待修行的次第,就是六種種性的不斷成就: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和妙覺性。

父母親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孩子不懂什麼是語法時態,而回避這些言語上的用詞,他是直接去表達的,而孩子也是直接接受。只有到了上學的時候,在課堂上,孩子才會知道語言文字在表達上的規範。上學是一個受教育的流程,要掌握嚴密和深刻的技術知識,必須要經過這種學校的系統教育,而最終的目標,都是要把知識轉換到自身的體驗上。

修行也是一樣,次第和規範是一種準確的幫助,最終需要回到自身的體驗中來纔算真正獲得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