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思想體系和西方哲學體系的差別》

2023-11-11

我們都希望佛菩薩能夠再來,能夠將佛教的真實面目呈現出來。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釋迦牟尼佛和龍樹菩薩再來,也會被當前的佛教嚇一跳,也會被排除在當前的佛教之外。因爲現在的佛教跟原始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建立的佛教差別還是很大的,甚至在覈心問題上都存在差別,很多問題,除非您自己做功課,自己去發現,去找到它們的差別所在?實際上我們是沒有辦法直接把這種差別講出來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現在的佛教跟原本的佛教思想,差別的地方恰恰就是我們認爲佛教應該著力的地方,所以當我們確切知道佛教本來是怎樣的時候,反而會令我們對行法實踐產生猶豫。

比方在前面答疑的時候,也提醒過大家自己做功課,關於寺院經濟時期的佛教、恐怖宗教時期的佛教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影響?都給大家講清楚了,除非自己去發現這些問題,否則很難講寺院經濟時期的佛教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影響。可以說從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寺院經濟就開始了,然後到宗派思想的建立,恐怖宗教就開始了。所以這兩個時期對我們後來佛教的影響是怎樣的,要多做功課,自己判別才能知道。

這兩個時期對我們佛教的影響體現在宗派思想、外道思想、民間信仰這幾個方面。我們前面談到過方東美先生認爲佛教進入我們中國,是在漢明帝,公元六十幾年進入中國,但實際上佛教真正大規模的翻譯經典進入中國是從安士高尊者來華譯經,就是公元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佛教形成規模是從羅什大師前後開始,就是公元三四百年的時候開始的。所以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有寺院經濟,這是我們自己要去做功課才能看到的。

方東美先生說,佛教進入我們中國,那些成就者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他老人家認爲最後一位成就者就是五代十國時候的永明壽禪師。永明壽禪師是公元九百多年時候的人,他老人家在他的著作裏就談到在隋唐以後,修行者主要出現的問題就是大家不再深入經藏。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修行者是捨身忘死到印度取經的,他們要深入經藏,想確切明瞭佛教在講什麼,那是隋唐時期的普遍現象。方東美先生說,從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我們漢地到印度取經的人慢慢就少了,像義淨法師是玄奘法師之後再到印度的,像開元三大士是從印度來的,再往後就幾乎沒有了。

他老人家說,前輩從印度取回來的這些經典,歷經千辛萬苦翻譯出來,隋唐時期的修行者還是想深入經藏的,所以那時候的祖師們建立宗派思想,他們都有很強的著作能力。這個能力到公元八、九百年,永明壽禪師是最後一位成就者,著有《宗鏡錄》一百卷,他老人家認爲這以後就沒有成就者了。所以在他的著作裏面說,永明壽禪師是佛教在中國迴光返照式的人物,從他的說法,我們也能夠看到佛教進入宋、元、明、清以後普遍存在的情況就是大家不再深入經藏,都去尋找簡單、省事、快捷的方式了。

從佛教史我們能發現更多的信息,就是爲什麼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修行者能夠深入經藏,轉變到宋元明清以後大家都去尋找簡單、省事、快捷的修行方法,這有它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要看佛教史,才能把它說清楚。簡單來講,就是隋唐以後,中國的佛教宗派建立起來之後,首先就把佛教整體的行法理論割裂開,各個宗派都在構建符合自己說法的理論體系。不管那個理論體系是否符合佛教原本的思想,但都在構建這樣一個思想,如果是和佛教的行法理論核心思想不一致時怎麼辦呢?總要有一個說法,於是就提出,這是佛陀特別講出來的法門,所以跟別的宗派不一樣,是專門給這一類衆生的,或者只給最優秀的這些修行者的,這是我們經常聽說的。所以爲什麼我們佛教裏會有一些特別法門,是世尊專門開出的一條路,說這條路比誰都快,用這種方法來否定在其他經典裏講的東西,因此存在這樣一種現象。

宋元明清以後,受到這種佛教宗派思想的影響,就出現了口號式的修行方式。什麼叫口號式的?就是一句話就可以成就。宋元明清以後的佛教思想主要集中在這個地方,就是口號型的佛教,用簡單的一法從頭修到尾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經藏,自永明壽禪師以後基本全是這個情況。

我們當然希望佛菩薩能夠再來。但是如果他們再來,也會被排除在當今的佛教思想、佛教隊伍之外。即便龍樹菩薩再來,他也同樣會被排除在外,因爲他提供的方法太複雜。甚至世尊再來宣講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道品,我們還是會覺得它太複雜。

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宗派思想勾兌進來了特別多的私貨,有一些是系統性的勾兌,即宗派思想代替了原本的佛教思想;另外一種就是不正知見的勾兌,這個雖然是零散的,但是隨着時間推移,很大程度上它就能令佛教的核心思想面目全非。

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都說末法時期衆生障身慧淺。現在我們學習華嚴行法,就要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說法,末法時期不是時間造成的,世尊在世的時候,同樣要面對很多不相信佛教的,那些人同樣是在末法時期。所以末法時期不是時間造成的,而是知見造成的,知見偏差的越大,距離末法時期越近。

這就好像世尊拿一瓶純淨的水,將這一瓶水傳給當時的人時,是從世尊手裏的第一手乾淨的純淨水。過了一百年,這個水由於某種原因,少了一點兒,或者被傳承的人喝了幾口,於是就差了一塊,怎麼辦呢?兌點河水進去,所以依次傳到第三個人……的時候,拿到手裏的雖然還是一瓶水,但是這瓶水已經被勾兌進來很多河水了。那麼每一個時期都倒掉一點,再勾兌進一些,最後到我們手裏的時候,這瓶水已經不是世尊親手傳遞時的那瓶水了。

怎麼能夠確切知道世尊那個時代,真正理論宗旨在哪兒呢?這是我們最初開始學習《華嚴經》的時候,是以《覺悟華嚴經》的形式來學習的原因。最初強調的就是我們學習《華嚴經》的材料:第一個就是經典,不是經論,並且還不是所有的經典,而是一些核心經典。爲什麼不是所有經典?因爲有一些經典是後來集結出來的,我們不把它放在覈心的位置。這是第一個學習《華嚴經》必須要遵循的,要真正從經典中來的,以確保我們學的東西沒有錯誤;第二個材料就是菩薩論,菩薩論我們只依賴於幾部菩薩論,不是所有的菩薩論,這就是我們學習《華嚴經》時候當初建立的理念。

這裏談到世尊和龍樹菩薩如果再來,他們會在哪裏?這裏有一個現象,就是世尊和龍樹菩薩如果再來,他知道不知道自己就是世尊或龍樹菩薩。我們前面談到補陀伽羅的時候也談到了,就是成就無上正覺的這些修行者,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一定還是以修行者的面貌呈現的,他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就是釋迦牟尼佛本身,或龍樹菩薩本身,他是從行法模式,在模式上去契合的,模式就是力量,即根本智的力量。不是從色身或差別智的角度去講的。假如有人站在你面前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或我是龍樹菩薩,這一定是有問題的。

這裏談到他們是不是在西方用另外一種模式,構建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哲學體系,這個要看哲學體系本身。因爲西方思想是以哲學的形式呈現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哲學體系都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只是某些具有。總體來講,這點我們說出來供大家參考,自己要去判斷。

在漢地的佛教思想界,大德們是不願意將佛教和哲學扯在一起的。因爲在佛教思想這一塊,認爲哲學是世間學問,它不能帶領我們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在漢地佛教圈子裏面基本都是這樣的認知。所以如果用哲學的方式來解讀經典,來演說行法理論,演說生命解脫,在佛教看來,覺得這是不徹底的,它不一定能帶我們到達生命解脫。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西方的哲學裏面確實有很多說法,實際上能契合佛教的核心思想,當然這也要看修行者怎麼來讀這些經典。

如果是以學問的方式去讀,自然它就是學問;如果以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方式去解讀它,很多哲學思想體系是非常完備的。我們見到的西方哲學思想、哲學體繫有很多是超越我們祖師大德們的經典著書的,客觀來講就是這樣的。

佛教真正的傳承,除了行法實踐之外,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是必須要有的。佛教思想的傳承是以思想體系的形式呈現,這是必須的。如果只靠行爲行法的話,隨着民族種羣的不同,隨着時間空間不同,它就會有流變,『流變』就是會改變,必須要依賴於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並且是系統化、哲學化的這種思想體系,纔能夠使這種流變得以制止,纔不會繼續產生不斷的流變。因爲完備的思想體系,像我們前面談到般若智慧的表現形式,最後都要以系統完備作爲它總體的呈現。

修行者成就生命解脫,無上正覺,也要以能夠言說,甚至構建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作爲標準,決定不是以一句兩句話的形式就能夠代替所有的佛教思想,像這種以口號型的一兩句話來代替所有整體的佛教思想,給佛教帶來的就是侵害。

其實西方哲學體系的言說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提出來這個問題非常好,在我們佛教很少有關注這方面的,就是西方的哲學思想、哲學體系是不是能夠帶領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即便有人提出來,基本的答案都是,他們不能使我們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但是客觀來講,確實西方有些哲學思想、哲學體系是可以帶領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但是要甄選是哪一個思想體系,我們能夠見到的思想體系裏面決定是有能夠讓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假如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另選一個時間來介紹哲學體系裏面有哪些是能夠讓我們修行者獲得本質的提升的,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時間來進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