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實知、如實體驗,如何與必然整合在一起》
2023-12-23
【問】:我對『如實知,如實體驗』瞭解的不是特別的清晰,好像也去如實的觀察,您也說過,希望我們的行法過程是必然的。我不知道怎麼把我的如實知、如實體驗,跟這個『必然』整合在一起。
【答】:我來給您說一下如實知的部分。我們先定義一下『如實』這兩個字。『如實』就是我的知見跟我認識那一法本身是一致的,叫『如實』。我們的行法實踐是要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準確來講,這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的。意思是不能站在根本智的角度去講,根本智和自性那一塊,是爲我們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提供保證、提供可能性的。也就是說,若我們跑到根本智那一塊的時候,因爲它是非生非滅、非染非淨的。所以沒有辦法講說我已經獲得解脫,因爲根本智一切法非解脫,非不解脫。
我們平時講的要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實際上是在根本智一切法生起之後,我們要做出分別、選擇和判斷,然後把不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那些去掉,選擇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這一塊,讓它生長。所以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是在差別智裏面的,因此不要到根本智裏去找,根本智只是提供保證,意思是:沒錯,你是可以做的。
所以真的成就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千萬不要還停留在共法別教,好像我什麼都不做,一下哪天見性了,就都解決了,不會的!最多隻是到達第七住位,沒有到達無上正覺。所以這時就要有個『如實』,『如實』在《華嚴經》裏是靠十種智來完成的,『知是處非處智⋯⋯。』是處非處智就是告訴我們,我要知道這一法生起之後,在哪種因緣下會呈現什麼,這叫做『如實』。
『如實』就是我認識的這一法與我判斷的那個結果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判斷就是:我們怎麼能夠讓它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不是到生死法界。從根本智角度說,生命解脫、無上正覺與生死法界沒有差別,對他來講是一樣的。
『如實』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有沒有那麼一個『如實』的結果,確切講,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說這個就是『如實』的結果。因爲我們必須要去應對每一法,而每一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一法可能對您來講就是生死法,但對他來講可能就不是生死法。
所以,前面我們談到過,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裏面有個最核心的,就是自我因素成爲生命中一切法的核心因素。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能夠掌握我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法,這個能力是自性本身做出保證的。然後我能夠在生命當中一切法中,通過如實知去實踐自己的生命行爲,這個生命行爲帶來的體驗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這裡有一個理念要說清楚,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核心是;自我因素成爲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就是我選擇它,我能夠承受、並且知道這一法帶來的所有的後果,這叫做生命解脫。而不是我得生命解脫,我要能得榮華富貴、長生不老。不是的!因此,當我們說『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擇善固執』的時候,這就是生命解脫。儘管在其他人看來說,這個人殺身成仁,他跳到河裏去把別人救上來後,他自己被水淹死了,對於這個跳下去的人來講,他是生命解脫的。這個解脫不是說他死了叫解脫,不是這個意思,在於他知道他跳下去有可能就會被淹死,但他還是選擇了『殺身成仁』,這種選擇性是由自我因素來篤定的。這個篤定的付出,叫做生命解脫。
【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不管是怎麼樣的結果,他都會接受。】
對,他是知道的。所以這就跟我們以前的理念會有一個衝突,是什麼呢? 因為我們以往的理念不很清晰,認爲我通過行法實踐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裡要生命有生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宮殿我要幾間都有,到那裡享受榮華富貴,然後長生不老。確切來講,這可能會傷害我們很多修行者的信心,為什麼呢? 準確來講,如果是以這種方式而生起行法實踐的,這和民間信仰中,我為了掙到錢、求得名聞利養沒差別,只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而已,因為所付出的行法實踐,這種行為,我要的目標就是榮華富貴,長生不老,只不過這個目標不是在錢財名利的範疇而已。
生命解脫不是這樣的,生命解脫是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我能得梵行清凈,能得生命解脫、得無上正覺,這個結果不一定帶來榮華富貴,但因為我對這種選擇是篤定的,所以我的世界裏面所選擇的,從密法言說的角度來說就是金剛為地、黃金為地、諸法莊嚴。莊嚴來自於必然性,必然性來自於我對這一法的選擇是符合梵行清凈和生命解脫。
我不知道給您講清楚沒有。因為我們要進入華嚴行法,必須把它跟民間信仰分開。如果我們還是去寺院裏面去,為了下一輩子榮華富貴,這沒關系。因為這是出於一切眾生本能的力量,我們決定不是否定這些。但是你要知道,佛教應該是怎樣的。
【您講清楚了。但我還要繼續的把這裏面的東西想清楚,加深理解。】
真正要進入到佛教實際行法的時候,確實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它和我們本能的很多東西是相反的。就是我們行法實踐為什麼戒定慧就是生命解脫,因為那個『戒』就是要對抗我們本能的那些生命慾望的。行法實踐、生命解脫,最終就是要靠智慧力來對抗我們本能的那些生命慾望,我們能夠管理它、對抗它,才能得生命解脫。決定不是要熄滅它,然後我跑的遠遠的,不是!因此它不容易。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覺得我好像修行挺容易的,下一輩子可以去享榮華富貴,因為這只是在民間信仰裏面。
我們常常聽善知識講,生活就是修行,苦難就是修行等等,這些其實是對的。問題是,要把這些理論化纔行,理論化能夠讓我們從總體的視角,來判斷出它為什麼是對的。否則就會造成錯覺,難道我就應該貧窮饑餓才叫生命解脫嗎?不是的!行法實踐我們可以期望它獲得一個身心康泰、榮華富貴,但你決定不能以它為目標。若以它為目標,就是民間信仰。它可以獲得,如果能獲得就是諸佛菩薩的二德圓滿。如果還沒有獲得那樣的結果,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並沒有說你依靠這個,一定會有那個結果。所以要把理論的部分講清楚,我們過去在佛教界,因為沒有形成總體的思想體系,所以對修行者來說,就不知道在哪一個位次的行法當中能夠契入。
有些修行者總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於這個理念一定要說清楚這是指哪一個位置,如果沒說清楚,以這樣的行法理念去針對所有法,會帶來一個作用:就是很消極。既然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我還努力幹什麼呢? 整天坐家裏等著極樂世界到來就行了,所以就比較消極。而如果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我要面對一切法,這時就會很積極。因為我們只有在諸法因緣生的時候,纔能夠矯正自己的理念,行法實踐、覺受才會生起,如果躲在家裏就不會生起。我們要進入華嚴行法,這一塊是必須要過關的。盡管我講起來,理論體系比較大不容易,但是要進入實際的佛教修行,也就是進入到實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定要把這些說清楚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