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通別圓的差別

【問】:

藏通別圓的差別是什麼?

【答】:

先說明一下,這裡只是對藏通別圓做一簡單介紹,以幫助大家理解佛教的不同種類言說和成就,並非詳細模式的定義。

佛教的發展經歷了一千多年,理論也從原來單純的解脫成就,最後發展到圓滿的法界緣起成就。經典也是如此,不能簡單做出或是這個,或是那個的定義,因爲很多理論是交叉在一起的。同樣的言說,在不同的教法下,解釋也是不一樣的。

先看這張表格:

教法

次第行法(宗)

經典

前行法

凡夫

以有爲法

不空

不假

不中

不捨

人天善法

藏教

以止為法

體空

見一切法空

不見中道

斷緣寂滅

四阿含藏教

通教

以觀為法

以觀入空

見有不空

見法兩邊

有法捨

方等

別教

以平等為法

平等入空

平等相

平等中道

平等不取

般若

共圓教

以捨為法

捨空

捨假

捨中道

捨捨

法華涅槃

不共圓教

十信位(以一心為法)

十住(般若)(以般若智為空)

十行(中觀)(依般若起善思惟)

十迴向(法相)(依根本智起妙觀察)

十地(密法)(以智導行)

華嚴經

這個表格並不包括等覺位證得一真法界的成就。

上面表格中的「捨」成就,就是相應教法的登地位。「捨」成就又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解脫成就,一個是法界自在成就。法界自在成就是法身成就。藏教和通教不證法身,不得法界自在; 別教以後會有法身成就。

當說到登地成就的時候,需要辨別是哪一種登地,是否證得法身,是否有餘。若有所餘,就不是圓滿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無所餘。

行者修行,並非一定是藏通別圓中特定的一種,因爲人的生命是綜合的模式,需要發現自己修法中特定的因緣和修法。佛教中說的「轉小向大」,在各個階段都有可能,特別對於現在的修行人,要看遇緣。遇到和自己種性相應的善知識和說法,修行就會快一些。

修行中次第道成就有兩種:一種是教法下的次第成就(表格中的橫向成就),一種是從種性上成就(縱向成就)。每一種成就都有非常詳實的理論可以依靠,此地就不展開說了。

《華嚴經》是一乘圓教經典,其中四十位行法是不共別教的,等覺位之後是圓滿教法。所以很多善知識也稱《華嚴經》是一乘不共別圓,不共的意思就是修行者的一心成就,不是共有的。沒有兩個眾生會有完全一樣的成就,這是從法界生起的角度說的,也就是從差別智的角度說的。當然,從根本智無為法來說,三世諸佛,沒有差別。

法華涅槃也是圓教經典,是次第道行法中共法的部分,也就是一切修行人從凡夫地次第修行都要經歷的。雖然從匯權歸實的角度看,這是圓滿的;但是從成就模式上看,和《華嚴經》不同。《法華經》中八歲龍女成佛,需要轉身,需要到南方成佛。而《華嚴經》的成就模式中,不需要轉身,也不需要到異處成佛。詳細的情況請參閱經典,這裏只是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