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種智行法與聲聞別教行法的差別

【問】:

所謂不相應,就好像說我選錯了蘋果,本來我想要甜的,結果我選了一個酸的,所以不行,需要換,要重新去做。

【答】

對;就像《楞嚴經》中,佛陀講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想達到目地,就要從因地開始考慮纔行,有這樣一個過程。

從行法本身來講,如果是在別教、聲聞模式下,我們要做一件事,但沒做成,那麼回去就要懺悔。而菩薩道種智行法則不同,沒做成是很正常的。問題是沒做成是不是影響清淨心,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要不要再來一遍,如果說我做不成,不做了,這就退到聲聞地、別教去了。大乘菩薩則是我這次雖沒做成,第一清淨心沒受影響,下一次再來,一直到做成,就叫無上正覺。

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和聲聞、別教的行法的差別關鍵在於第七住位對「空法」的理解。大乘行法中的「空法」是在報身世間生起,以菩薩道種智行法來完成的,一定是能夠見一切法的。所以佛陀在經典上特別強調,不能以破諸法因緣來令諸法空。第二個不能以「三昧力」令諸法空。這兩個是很重要的!

何謂破壞諸法因緣令諸法空?譬如看到一個蘋果,聲聞別教的行法常常是:我為什麼要思惟它?這個蘋果明天就爛了,是不可得的,不理它了。但菩薩道種智行法,不是這樣想的,有蘋果在,就是有蘋果在。所以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說這個蘋果被磨成粉末,或者說明天就被人喫掉了,所以它是空的,實際上這是不符合佛陀的言說理論的。因此佛陀特別講,不能破壞蘋果這一法的因緣,而讓這個蘋果空掉,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