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無加行力生起?
【問】:
從如來藏的角度說,凡夫地一切法也是雜花莊嚴的。但是為了隨順凡夫的分別執著,說凡夫地貪嗔癡慢疑是惡法。而凡夫地的貪嗔癡慢疑的生起,是不是也是無功用行生起的?
【答】:
要看是從哪個種性來講的。因為在行法理論中,有非常多的行法階段。如果從七住位以後的行者來講,貪嗔癡慢疑皆是智慧種子。從凡夫地的角度來說,貪瞋癡慢疑的生起是不是無功用行生起的,要從兩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遇緣生起;第二個階段是遇緣生起之後,入哪一種行法?到哪一個世間?
用過去的說法,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其實,這也是兩個階段,一個是三細相,一個是六粗相。講到貪嗔癡慢疑這些是不是無功用行生起的?從「一念無明生三細」的角度來講,生命當中的一切法,皆是無功用行生起的,因為阿賴耶識是有功用行地不能到達的。我們的思惟不能啓動阿賴耶識裡的某一個種子。如果能夠啓動,那就非常省事了,我們直接起動阿賴耶識中極樂世界的那個種子,極樂世界就現前了。
所以阿賴耶識裏的種子遇緣顯相,都是無功用行生起的,即「一念無明生三細」。而三細相生起之後,是貪嗔癡慢疑?還是智慧法?這個生起是有加行力的。所以作為凡夫種性來說,遇緣生起了這個念頭,若啓動的是貪嗔癡慢疑的這種加行力,它顯現出來的就是惡法世間。
比方說,我有一個貪念生起,這個貪念不會是無緣無故生起的,一定是世間因緣生起的。生起之後,怎麼知道這是一個貪念?所以腦海裡面是有標準的,認為這是好的,我願意具有;或者說這個不好,我願意捨棄。總之相應的我就願意取著,不相應的我就願意捨棄。這個過程就是加行的過程。
依凡夫種性,貪嗔癡慢疑生起的模式就叫惡法,就是在生死法中。那麼到別教菩薩行法模式的時候,三細相的生起,跟凡夫地的念頭生起是一樣的,因為都是無加行力生起的。生起之後,別教菩薩就會想,這個念頭它是怎樣生起的,體性如何?所住如何?結果如何?流轉如何?所滅因緣如何?他會按照這種方式來加行,因此就進入到四智法模式裏,就入薩婆若海。
只有到達等覺位的時候,才會說這一念生起,我就知道若要進凡夫世間,我就以凡夫種性的模式生起;要進清淨法世間,就以別教菩薩的清淨法方式生起,所以兩種世間沒有障礙,不過這要在八地以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就是等覺位,有沒有加行?這裏有兩個階段:剛進入到普賢菩薩等覺位的時候,在習氣上還是有加行的,一直到妙覺位的時候,所有的有法生起習氣才會全部消除。
所以我們看,假如把這兩段分成前面三細相生起,與後面不管是八識世間的凡夫種性加行生起,還是別教菩薩行法的清淨法世間的生起。前面三細相的生起,是由根本無明、根本智生起的。後面這個加行力是靠一念無明,差別智生起的。那怎樣破除一念無明,怎樣圓滿差別智或者道種智?這些在行法理論裡面都是有所針對的,在華嚴行法裏已經講清楚了。
何時能夠破除根本無明?要從等覺位到妙覺位的時候,纔是到達三細相的這個層面的行法模式。
關於凡夫種性的念頭生起也是非常快的。這個「非常快」不代表沒有加行力,要看它的生起模式。所以,經典中講到菩薩入十方法界都是神速的,因為一念作意就能到達諸佛世間。在凡夫種性裡面,那個念頭也是很快的,只是這種模式所加行生起的都是有染著的,有生死的。
因此我們從剛才的解釋就能知道,真正要進入到別教菩薩的薩婆若海道種智的生起,一定要在唸頭生起的時候能夠明瞭它,然後進入到薩婆若海,進入到別教菩薩的修行方式。
這裡牽扯到整個的佛教行法理論。我們把這個框架,借這個問題就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