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華嚴經的法義定位?

【問】:

這裡講到:“《金剛經》,它是從第七住位到第七地位,一念無明對我們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息滅後,就證得《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應無所住」部分。”我以前認為是到第七住的時候就證得了應無所住」,然後七住之後是而生其心」,就是在有法當中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一心清淨,而生其心就是行法精進,我是這麼理解的。但從這段話裡頭好像讀出來不是這個意思。

【答】:

我們在最初講《華嚴經》的時候,是嚴格把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分開的。到第七住的時候成就無生忍,到第七地、八地的時候成就無生法忍。但您要知道,剛才談到一念無明的問題,我們到達第七住的時候,實際上是說我們有能力應對一念無明對我的影響,最低的能力就是息滅它對我的影響,並不去關注它,就是第七住位。

但是當我們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的時候,一念無明對我們實際還是有作用的。如果沒有作用,怎麼會有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生起呢?因此這個應無所住」最低要到第七住位,而在第七地位之前,是從應無所住」逐漸過度到而生其心」的過程,所以不能嚴格分開。

【問】:

這個而生其心」,也是在別教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頭,只不過是它有一個先後順序在裡頭。

【答】:

是的;這兩句話看怎麼去理解它,比方說應無所住」是證得本體的部分,而生其心」是證得差別智顯相的部分。在佛教裡面,應無所住」是證得無生忍無所住的部分,而生其心」是證得無生法忍的部分,你怎樣理解它都行。

但要知道它不是嚴格分開的,而且也不能嚴格分開,它一定是有一個權重。在沒有到達七地之前,到第七住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辦法能夠讓我們隨時退到無生忍,隨時退到生命解脫那個狀態。在生命解脫那個狀態下去完成而生其心」、完成菩薩道種智行法,到第七地、八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纔是究竟圓滿的生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