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擱置輿拖延症的區別》
2024-01-13
【問】:我對行法實踐在一法一法的訓練有一個問題。比如生活中我和對方都有些過錯。有時會遭到斥責,放在以前就會去反駁他,但現在我在修行,就會訓練要面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指責別人,但還是會被影響到,心裏不爽,被這一切困擾。剛剛師兄介紹的擱置,不要再繼續判斷它,其實就是一種行法的訓練。那麼這種擱置,跟生活中的拖延症有區別嗎?還是事後去反思,從中學習,下一次要做的更好,進一步的提高自己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另外這種行法是否依然是染淨法,而不是空有法?我對這個概念理解的不清楚,不知道在行法實踐中,怎樣把染淨法轉成空有法?
【答】:從我們面對一切法的角度來講,其實我們是知道染淨的,並非要強迫自己一定要認爲一切法是平等的,也就是對染淨法本身我是知道的。但我們往往會有一個理念,是要把染濁法熄滅,只留清淨法。在第一個階段,往往會是這種情況。
另外關於擱置,會不會是一種拖延?不是。當某一法對您有影響,有束縛的時候,擱置意味着我能夠認識到這件事情來了,能夠反思它。擱置並不意味着不去處理這件事,而是讓內在的煩惱擱置。當某人講了一句話,對我的傷害挺大,隨即煩惱馬上生起,這時是否能讓這個煩惱熄滅,同樣是要面對這件事,而不是逃避。
是不是一種拖延?拖延最容易造成什麼後果呢?一方面造成無想定;另一方面造成聲聞種性消極的行法實踐,就是遠離這些事情。這種是否叫行法實踐?是行法實踐,是共外道的行法實踐。
因爲最終還是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它,所以第一階段的行法要有一個擱置。就是我知道這件事情來了,影響了我,我在內心能不能夠掌控它?掌控到何種地步?而不是不能掌控,然後要面對這一法。
實際上這種擱置,當到達別教菩薩行法的時候,這個力量還是在的。如果這個力量熄滅了,後面的別教菩薩行法也就無法進行了。所以它是一種生命狀態,就是煩惱來了,我能夠暫停。它來的輕,我暫停的時間可能要短一些,來的很重,可能暫停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但並不意味着要逃離這一法因緣,而是要面對它、解決它。
比方某個人跟我吵架,我們意見不同。第一,能不能做到內心不動;第二,能夠理性的去討論,且不把這種討論的範圍擴大,乃至於用一些傷害性的語言;這些都是一種訓練。當然要到達別教菩薩,如來地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能夠掌控因緣的生起,這是最終的目標。也就是說,當您跟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您會發現他們會自覺的,或者是不自覺的,不會再生起諸法,對您造成傷害。我們這個世間真的有這樣的人,就是當我們跟這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您會發現您的煩惱習氣自然就不生起,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到達這個地步。
這要到什麼時候呢?到別教菩薩行法,如來地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的時候,逐漸的這種功夫您會慢慢的揣摩到。就是當某個人跟您在一起的時候,他可能平時特別愛發脾氣,但是跟您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會發脾氣。
所以行法實踐裏面有好多細節。而在經典的理論層面,沒有辦法到達每一個具體的細節,它只是把行法實踐的原則告訴您,您可以通過這些原則進行判斷,通過細節構建出您自己面對這一法的模式。這個過程就是您自己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當能夠真正面對生命中一切法獲得生命解脫,到達無上正覺的時候,您把這種模式以理論的形式演說出來,或者是菩薩論,或者就是經典。若用佛教的語言,就是一種密法言說。
還原過來就是您自己在行法實踐過程中,依照佛經裏的這些原則,來面對一切法,從而獲得生命解脫,得無上正覺。並且有您自己一套的行法理論,這個行法理論可能是過去人沒有言說過的,您把它集結出來,變成文字。要以什麼樣的文字來說,如果以我們現在的語言形式來說,就是菩薩論。如果以佛教經典模式來說,就要了解密法言說是怎麼集結的,這個過程用佛經的語言模式來講,就是您自己深入龍宮,或者是到達輪圍山深處,集結經典帶到世間廣利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