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土與華嚴的關係
【問】: 淨土與華嚴有怎樣的關係?
【答】:
這個問題本身就把淨土和華嚴分開了,當把它分開後才會有這個問題。
這裏無法確定問題中的[淨土]是宗教性的淨土,還是佛教原本意義上的淨土,即無上正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模式的淨土。這些都需要仔細辨析,如果把淨土當作宗教,那就慢慢信它就好了,跟我們現在學的方法沒有太大關系。
而佛教裏面的淨土與華嚴的關係,可以說淨土是進入華嚴的基礎與核心,淨土決定不是一下子就到達華嚴行法的最終目標。《普賢菩薩行願品》裏講的極樂世界與我們絕大部分修行人所認知的淨土理念,這之間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把它分清楚。
從概念上說,四土成就裏面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並沒有到達華嚴行法,只是華嚴行法的資糧。大略來講,實報莊嚴土是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乃至於到七地位之前,都可以叫做實報莊嚴土。至於淨土的常寂光土,至少要在華嚴行法八地以後。
如果我們的淨土目標是在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則與華嚴沒關係,還到不了華嚴行法。若詳細來辨析的話,這裏有一根本性的理念,就是需要鑒別宗教性的淨土與佛教理性的淨土之間的關係。
宗教性的淨土,總體來講是向外求有一個極樂世界。而在佛教裏面,原本的淨土是修行者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第一步,要成就一心清淨,不管這一心清淨是世間法清淨還是出世間法清淨。實際上,凡聖同居土就是世間法清淨。所以先到達清淨之後,第二步纔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佛教講的是喚醒眾生內在的覺醒,即使經過了歷史的演變,佛教的整體理論不會離開這個核心。現在很多修行者都是處於向外求的狀態,嚴格來講此淨土非彼淨土。所以,要分清兩者的關係,華嚴行法主要專注在實報莊嚴土;按照淨土理論,《華嚴經》的修行指歸至少是實報莊嚴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