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眾生苦」的真實義趣

 

【問】:

當釋家族面臨被滅族的時候,目犍連尊者不能用神通救釋家族,但為什麼有些高僧大德可以用自他交換來代受眾生的業力呢?

【答】:

您問的是關於「代眾生苦」這件事,對不對?基本來講,這是密法言說要解釋的。從直接的意義來講,自己的業力要自己來受,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就像我們成就無上正覺一樣,諸佛菩薩只是增上緣,可以加持我們。在聲聞別教階段,認為有菩薩加持,有諸佛加持,這些都是外來的,或者經典能夠幫我們,這些都屬於菩薩加持。

實際上我們現在明白了,所謂「加持」,最終要依靠我們內在覺知力的生起纔是最核心的。像孔老夫子講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什麼意思?孔老夫子說,什麼樣的人學習起來會最快?怎樣的學生纔是最容易教導的?一定要讓這個學生本身要有一個奮發的動力,所以孔老夫子說「不憤不啓」。什麼時候去啓發他?當學生的學習遇到了瓶頸,需要突破時,這個時候啓發他是最有用的,即「不憤不啓」。

「不悱不發」的意思同樣是說,這個學生在想這個問題,想解決它,已經到了茶飯不思,到了「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孔老夫子說,這個時候啓發他是最有幫助的。如果這個學生沒有做到奮發,沒有內在的力量生起,孔老夫子說你再怎樣啓發他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您提這個問題是很好的,因為在經典裡面常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首先我們要從密法解讀角度來看,才能看清楚他在講什麼,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諸佛菩薩「代眾生苦」不是指諸菩薩要分擔眾生自己的不共業力。而是說諸菩薩在生命獲得自在解脫的行法和道路上,有所發現、有所建立,他們把這些形成言說,以指導後來的修行者,讓修行者省力氣,不走偏,免走彎路,這個過程叫「代眾生苦」,不是替我們受苦。

比如,釋迦牟尼佛本來可以在此化身世間住一百年,他老人家八十歲入滅,有二十年的福報留給後人,這是「代眾生苦」。化身世間的釋迦牟尼佛,在最後入滅的時候也有病痛,也叫「代眾生苦」。從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十二年苦行,最後獲得無上正覺成佛的過程也能看到。世尊獲得無上正覺之後,想到佛法太深妙了,世間不會有人接受,所以準備要入滅。這時,大梵天王、天帝釋下來請法,世尊這才講法。

實際上,世尊把佛法講出來,對後來的所有想獲得生命自在解脫的修行者來講,提供了一條道路,使後來的人可以追尋,不用在生死法界當中念念流轉,在六道裡輪迴。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六年苦行、十二年苦行,叫做代眾生苦。他不是替我們受苦,而是替我們找到了一條自在解脫的道路。

諸佛菩薩替我們受苦,不是說我犯了罪,他去替我坐牢,不是這樣的。各人因果各人要受的,但是怎樣能夠獲得生命解脫,證得無上正覺,諸佛菩薩把這個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出來,能夠讓我們有一條道路可以遵循,能夠縮短我們生生世世流轉的這種苦難,這叫代眾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