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的止觀行法與華嚴行法的融合問題

【問】:

現在的修行者,處末法時代,這個年代的行者,已經不注重觀想了,比如《觀經》的十六觀的成就,特別注重在持名唸佛上。過去如唐朝善導大師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有觀成就。對於現在的淨土行者,是否需要希求在唸佛中能夠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能夠見到佛呢?因為善導大師念一句他就口放一道光明,像這種與華嚴行法又應怎麼融合呢?是不是華嚴學到最後也可以有這樣的境界呢?

【答】:

我明白您說的意思。若回到佛陀宣講的整個理論中去,會發現從最初的上座部經典,一直到我們現在看到的祕密佛教經典,這中間經歷了五大階段,即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祕密佛教。所有的佛教理論對照起來,裡面最核心的東西,即從佛陀最初的理論到祕密佛教的建立,貫穿一體的就是智慧,這在《華嚴經》裡面都是能體會到的。

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的兩個因素,第一個是「無過失身語意業」,第二就是「圓滿智慧力成就」,這兩個因素我們要抓住。只要是圍繞智慧成就為核心建立的行法,都是我們需要去建立、去體驗的。但是如果沒有智慧這一塊,那些行法則只是增上緣,或者叫精進法,並不是波羅蜜法。

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波羅蜜代表就是能夠超越生死的,能夠從此岸到彼岸的。如我們常講到婆羅門,「婆羅門」就是波羅蜜的意思,所以婆羅門也是要從生死岸到達涅槃彼岸的。佛陀在經典中從始至終告訴我們的,就是隻有靠智慧力的建立纔能夠到達波羅蜜法。

所以,當我們看到六波羅蜜行法的時候,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世尊講在沒有到達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前面這五個不能稱作是波羅蜜行法,只能叫做精進法。精進法的意思用我們現在話講,它沒害處,但是能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世尊是打問號的,不能管它叫波羅蜜法。為什麼不叫波羅蜜法呢?因為它不能夠完成從此岸到彼岸。

只有建立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從阿羅漢的角度說才會證得漏盡通。反過來講,漏盡通是靠般若波羅蜜來建立的。般若波羅蜜建立之後,其它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纔有可能是波羅蜜法。所以像您剛才講的這個,因為牽扯到我們祖師理論的問題,您要仔細去看它,是不是以智慧為核心的止觀行法。如果不是,那就是精進法,這是佛陀講的。

因為在行法的時候,很容易因為不知道般若波羅蜜如何建立,不知道什麼叫般若波羅蜜法,般若波羅蜜的體性,般若波羅蜜的顯相,我們如何生起般若波羅蜜的行法,這些都不知道;以致往往會形成一種誤解,以為靠苦行,靠其它的諸如止觀或者勞力,有可能到達般若波羅蜜。事實上,佛陀告訴我們,這些是做不到的。

所以,佛陀反復講無上正覺,在每一個行法裡面的名稱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告訴我們名稱是不一樣的,就是怕我們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