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的串習功夫,下生會否消失掉?

【問】:

我有個問題,比如說「不退」,要是沒到不退之前,是不是一生死,我們在這一生建立起來的串習功力,會不會消失掉,還是一直存於第八阿賴耶識呢?

【答】:

這種它不是零分和一百分的關係。比方說我們現在的修行者,總體來說是在聲聞種性下的方式,他有沒有菩薩種性?不一定就等於零分,但他可能還沒有形成一種一貫的力量。比方說我們從初住位到七住位,什麼時候我們這種力量能建立最快的、最牢固呢?一定是明確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後。這就變成一種使自己的行法實踐,成為一種理性的生命行為。「理性」的意思就是您確切知道這樣做是可以的。如果總是在摸索階段、在規則階段、在模仿階段,這個力量就不容易建立。所以講到說這個力量會不會消失,它不會完全消失的。但是比方說從初住位到七住位。我沒有到達第七住位,那個八、九十不退住,這個力量會不會就等於零呢?也不是。我們下一世繼續修的時候就會很快,很快到達您前面到的那個位置,從前面那個位置繼續往後進步的時候,同樣要做這種努力。

【問】: 不一定因緣具足啊?

【答】:

沒錯,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看行法模式的建立,因為因緣具足是從因緣表現上說的。要是行法模式的力量足夠的時候,也就是說到達滅盡定行法足夠的時候,在任何因緣下,它都能很快建立那樣的行法模式。行法模式就是生命模式。

比方說有一個人喜歡讀書,喜歡讀書是一種力量。但是他到一個地方去,他喜歡讀的那種書可能不具備,但是有另外一種書,他也會很快適應去讀那種書,為什麼呢?因為喜歡讀書是他的一種力量。他會在讀其他類書的同時,這個模式同樣的。當然若能回到他以前的那種模式、那種因緣法裏面去建立會更快。但是在另外一個因緣下,他同樣會很快調整。

【問】:

我講的那個因緣,是善知識告訴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佛法快要滅的時候,當我們再出生的時候,你碰不到佛法了,就沒有因緣去激發他的這個持續性,他就變成獨覺了,但獨覺、緣覺還不是菩薩呀?菩薩必須要有善知識、有經典、有佛陀的教育才行。這個我不太理解。

【答】:

我們現在是佛教的修行者,所以對我們來講,佛教的經典、佛菩薩演說,還有佛教的這種因緣對我們來說是唯一的。但是在整體的佛教理論裏面,佛教是智慧的宗教,「智慧」就是要建立那一種生命模式。這種「力量」在沒有遇到佛法時,比方說我們下一世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覺悟的那個力量本身還是在的。您剛才的問題裏面是說佛教的因緣、內容、善知識演說,是指覺悟所依靠的內容,而菩薩行法它不是講內容,講的是模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哪一天脫生到歐洲去,脫生到南美去,他也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科學家,是個開悟者,或是個哲學家,那種覺悟的力量是一樣的,只是在不同的因緣下,所呈現的模式不一樣而已。

【問】:他沒看到華嚴經,進步的就沒那麼快。

【答】:

這還是要看他的那個模式的力量是怎樣的。比方說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柏拉圖、以及歐洲的這些哲學家,您覺得他們的修行境界、對生命的那種感受力量,比我們修行者會差嗎?所以就是您剛才問的這個問題,就是說他在某一種因緣下可能會呈現得更快,而在另外一種因緣下可能會慢一些,但他的力量本身是不會消失的。

【問】:

佛教裏有三世佛冤之說。那會不會引導他去作惡,或是生命的呈現會更加苦呢?

【答】:

這就要看您在行法實踐過程中,是專注在內容上,還是專注在行法模式上?我們現在的狀態下,看到的是世間危脆,世間苦,這是按我們現在的這種方式去理解它的。但對生命來說,它是我的內容。比方說像蘇格拉底,在監獄裏判處他死刑。那麼問題來了,您覺得在非洲草原上那些自由奔跑的動物們和監獄裏的蘇格拉底,哪一個是獲得生命解脫,是獲得無上正覺的?非洲草原上奔跑的那些動物,看上去它是很自由的,但是它並不比監獄裏的蘇格拉底來的自由真實。所以這就是從內容和模式兩個角度去考慮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我們關注的是苦受對我的影響,那個是很苦的。比方說把我送到監獄裏面去,我就不會像蘇格拉底那樣坦然地面對死亡,甚至於欣然的走向死亡,我可能做不到。

【問】: 明白了;就是看那個因緣的呈現,對你有沒有束縛力。

【答】:

是的;就是您是盯在內容上,還是盯在行法模式上。世尊告訴我們的就是,通過「模式」去成就生命解脫。

【問】: 對,如果到了「不退轉」的時候,他是怎麼去了生死的呢?

【答】: 他不去了生死了!

【問】:

那他去幹嘛呢?是不是說他可以自由選擇去投哪個胎,然後也沒有入胎之謎,生出來以後,他前面的所有的東西就又呈現出來了,是嗎?

【答】:

不會;是這樣,修行者從我們現在這個所在處到達如來地,中間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獲得生命解脫,第二個是獲得無上正覺。所以當我們到達見一切法普遍存在、到第七住位的時候,得生命解脫。生命解脫之後,如華嚴經所講,菩薩是樂住生死法界;「樂」是快樂的意思,菩薩很快樂的住在生死法界。所以他的任務是要到如來地無上正覺,在一切法中都能獲得無上正覺的生命呈現,不用去擔心後果。我們講到達七住位以後的那些修行者,他不會再擔心我下一輩要生到哪兒,或者說我下一輩子是不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或者要怎樣避免輪回,他不再想這些東西。輪回是他生命的內容,而不是他真正生命的模式所在處。這和十信、十住位之前的行法理念,一定要把它分開。否則的話,我現在講的這些都是邪知見。

【問】: 是的;這是不同的行法次第。

【答】:

是的;所以龍樹菩薩是在龍宮集結《華嚴經》的。龍宮在什麼地方?八部天眾所在處就是龍宮,就是我們自己現在生命裏,給我們造成困擾的那些因素的世間。龍樹菩薩就是在一切法對我們造成幹擾的這個地方集結華嚴經的。但我們現在的行法階段還是要遠離它對我們的影響纔行,因為我們還沒到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