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因素是固定恆常的嗎?》

2024-10-12

佛教裡講到自性法有三種言說:

第一是如來地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從自性法的角度講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沒辦法言說的,只要一言說就是固定恆常的。所以用否定的方式去講我們所看到的所有法存在本身皆是如來地的一切法,包括這句話也要去掉。這是第一個,講到本體。

第二佛教不承認有恆常的自我因素。恆常的意思就是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定的。佛教承認有自我生命的因素存在,但它非常非斷,它是隨緣顯現的。

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固定恆常?比如大家問張師兄是誰?我會告訴大家張師兄的名字、住址,他來自於哪裡等等。就是「我的」後面有很多的內容,但我們都知道「我的」後面這些都不能代表真實的自我。比如說我是中國人,我是某某某,我在什麼地方,這些都是肯定的說法。肯定的說法都不是那個本體,但是肯定的說法又是自我因素的具體表現。

自我因素是什麼?用佛教般若經典的語言描述就是:我是某某某,但某某某並不是我的本體,它只是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在佛教叫假名。我們要演說本體就要給它一個名字,名字只是我們對自我本體的一種命名。因此,「我的」後面這些都說明是肯定的,肯定則代表獨特性,就有邊界。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把這些肯定自我因素的描述統統去掉之後,那個自我因素是什麼?要知道,在佛教裡,當我們把我的、我是、我後面的東西去掉的時候,自我因素也是不存在的、也是斷滅的。

只要有一個固定的概念,認為在「我的」後面肯定有一個固定恆常的東西,或者肯定沒有那麼一個,這些都是外道知見。

自我因素到底是什麼?用菩薩道種智行法來回答這個問題:自我因素就是我是張師兄,我是某某,我在某個地方…… 我能表現出來的這一切法儘管不是我的本體,但是我的本體是依據它們來表現出來的。除了這種表現方式之外,沒有另一個自我因素的本體,這是佛教的理念。

所以,不能把它固定化,說它已經在那兒了,不是這樣。對沒有到達見性位,沒有到達實報莊嚴土的來講,極樂世界是不存在的。極樂世界是自我因素通過行法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認為極樂世界已經在了,就是外道法,除非我們已經證得它是在那兒的,證得的意思就是到達實報莊嚴土。

我們曾談到在我的身心作為之外,要有一個能夠監督自己、管理自己、審核自己言行的那麼一個機制,那一層是誰設立的呢?也是自我因素,它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欲求。因此,拿這一機制來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管理的。

當我把那一層的「我」拎出來的時候,就意味著我確認「他」可以管理我,因為當下的我在面對一切法時候,是和凡夫地沒差別的;但那一層的「我」是高於我的,可以約束我,那一層就是佛菩薩的所在世間,是我們自己的自性地的佛菩薩所在世間。

面對一切法,能夠監督自己、管理自己、審核自己的這個機制,在佛教就叫做覺悟,若沒那個機制,只是自我和所面對的一切法,就是凡夫地法。

那一層的作用是什麼呢?在別教行法裡就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要訓練的部分,就是自我因素提出來的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審核自己,需要訓練的那一層,把那一層訓練起來之後,使自己的身心作為一直處於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狀態,這時就是別教菩薩無上正覺。

等覺位是什麼?等覺位是指那一層我不再需要了,因為我自己的身心作為已自覺地符合上一層的標準;就是上一層所建構起來的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那些理念、標準,已經能夠無加行力生起了,相當於把那一層輿我們現在凡夫種性這一層合在一起了,這時用經典的語言,就叫「道成肉身」。

學基督教的同學知道的「道成肉身」,即上帝以耶穌肉身的形式出現在世間。因此到等覺位的時候,「道」就是指上面那一層,它是通過下面這一層的身心作為,完全呈現出解脫跟無上正覺,這就是「道成肉身」。所以,上面那個是「大王種性」,身心作為就是「太子種性」,把這兩個合在一起就到等覺位,此時的身心作為完全符合等妙覺位的解脫和無上正覺,

我們在別教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就是要訓練自己;在訓練的過程中,是有善惡好壞分別有取捨的,所以要把這個模型先想清楚。這個模型就是行法模式、思惟模式;想清楚就知道我們在那一層應該怎麼做,並不是指在我們這個世間,都是老好人,大家都是隱忍,逆來順受,不是的。這個不是佛教,這是世間法,它不是不好的,但它是世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