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問答》 2023-09-09
第一個問題:
【大乘佛教把佛陀說法分爲五個階段: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爲什麼把華嚴時排在最前面?難道不應該依順序排在最後嗎?】
爲什麼把華嚴時排在第一個?其實這在《華嚴經》裏是能看到的,我們也強調過,是從生起一切法的角度看,還是從證入的角度看,順序是有差別的。所以,若從生起一切法的角度,世尊首先成就無上正覚,然後生起演說。但若從修行者的角度,則是從阿含經開始修行,一直到最後華嚴時呈現。
第二個問題:
【般若智慧既然是出於本體的,是生命本自具足的,那麼任何的攀緣、熱惱、妄想、執着,乃至生死輪迴,成凡成聖,一切有爲法的修行和思惟,在本體上來說,都不能到達,那我們每天禪修、思惟,深入經藏,忙得不亦樂乎。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談到了,我們除了每天禪修、思惟、深入經藏外,還有一個在差別智中訓練的過程,而訓練的過程最終要形成根本智的力量,以根本智的力量到逹不生不滅,並不是在差別智行法裏到逹不生不滅。
第三個問題:
【可能在最初修法階段,我們會依照有爲法而發心、專一執着……,但是最終都需要明瞭,這些只是在修法階段纔有的,在證入階段或者說在成就階段來看,任何有爲法都不能到達般若的本體。什麼是修法階段?什麼是證入階段?什麼時候應該停留在修法階段?什麼時候已經進入到證入階段?】
這裏談到什麼是修法階段、什麼是證入階段,這個前面已經談到了,當某一法對我還有束縛和影響,而我對行法模式、行法體驗需要有調整時,這就是修法階段。當能夠安住在某個成就位的時候,就是證入階段。
第四個問題:
【《覚悟華嚴經》的學習過程中,有衆多的名相、術語、概念,在什麼情況下這些名詞、概念會成爲我們證悟真理實相的障礙,成爲法障,所知障?什麼情況下,這些名詞概念是我們修行的助緣?如何避免名詞概念變成障礙?】
總體來講,在不會用的時候,名詞、名相、概念都是障礙;會用的時候,這些永遠都不是障礙。所以,這裏沒有辦法直接講哪些是障礙,哪些不是障礙。我們剛纔已經談到了,修行者要運用體驗、知性、判斷、理性,這些概念是必不可少的。簡單講,運用名詞、術語、概念的能力就是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覚的智慧力,完全息滅名詞、術語、概念等等這些是沒有智慧的。
第五個問題:
【《覚悟華嚴經》中用了很多的一切法、一法,例如般若智慧的周遍完備性不僅包含已知一切法,同時還可以延伸到未知一切法。這裏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心經》中的色、受、想、行、識嗎?】
這是講一切法和一一法。一切法代表總相,一一法代表別相。
問到這一切法是不是色、受、想、行、識,籠統來講是這樣的。但是一切法還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方式,比方:六根、六塵、六識叫一切法;體相用叫一切法;佛法僧叫一切法,這都沒關係。不同的分類模式代表着不同的無上正覚行法模式。
第六個問題:
【請教師兄: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人生難得」,我們現在知道我們在人天道;後面的「佛法難聞」不容易體會。現在一百個修行者中,「聽聞佛法」的修行者用一隻手就能數過來。什麼意思呢?「聽聞佛法」的意思是指真正建立起內在覺知行法模式的。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講「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修行者有多少是安於當下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中來成就無上正覚的?絕大部分都是要到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間、空間中去成就無上正覚。所以,世尊講的「佛法難聞」是這個意思,不是聽人講佛法,就叫「聽聞佛法」。我們現在走入華嚴行法就是強調這一塊,怎樣「聽聞佛法」?內在覚知模式行法的建立就是聽聞佛法。
第七個問題:
【您在講課中一直提般若的三個屬性,概念基本已經熟悉了,那麼在行法上應該如何培養、提高我們的般若智呢?具體的方法是什麼?首先從哪兒下手?讀了《心經》就能明瞭,般若智與我們一般所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應該是有區別的是吧?有人講,道家是放下,儒家是提起,佛家是想得開,還有的也提出儒、釋、道三家,就是佛法僧,道家代表佛,儒家代表僧,釋迦代表法,其左右手牽着儒、道兩家,這種定論對嗎?若仔細分析,儒、道好像與華嚴行法的理念和次第並不相應,是有區別的,請開示。】
這是談到儒釋道的問題。首先我們不願意對儒家、道家的思想體系做出評價,但是這裏談到儒釋道三家代表佛法僧,那麼首先要問問道家、儒家,人家認可不認可?再者佛教已經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有沒有必要把道家、儒家拉過來補 缺?讓他們幫佛教解決這兩塊?這需要講清楚。
佛法僧是佛教裏已經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的理論言說,所以要不要把道家、儒家加進來。從思想體系來講,不同的思想都有責任用自己的名詞去演說一切法,很多思想是很難直接對接在一起的。我們以儒釋道三家對「天」的概念的不同解釋來舉例說明。
道家把一切法最上面的那一個叫做「道」,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超越所有法的。「天」在道家代表什麼?就是天地的天,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天」就是天地的天,並不超越所有法。
而在儒家思想中,「天」則代表超越性。像孔子講的「知我者其天乎」,這個「天」代表超越一切法的主宰。孔子說沒有人理解我,只有「天」能理解我,這是孔子用到的「天」。另外也有人會說《中庸》裏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也用了「道」,但要知道這個「道」是借用道家的,不是孔子、孟子原本所說的。
「天」在佛教又代表什麼?世尊在經典裏講到「諸善集故,形成諸天」,是指在我們思惟範疇裏的,智慧形成不同的思惟模式,因不同的思惟模式見一切法生起的體驗不一樣,不同的思惟模式就是「諸天」。
所以三家對「天」的解釋不一樣。因此若要把這三家思想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難的,我們不建議這樣做。
第八個問題:
【我們在做迴向的時候總是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應該怎樣區分「世界」和「法界」這兩個概念?】
佛教講到的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兩個概念。「虛空」是指根本無明、根本智所生一切法,或者說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叫做虛空一切法,並不是指宇宙裏的一切法。「虛空一切法」代表的是自我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未直接參與的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遍法界一切法」是指依於自我的知識、經驗和體驗,能夠無限拓展的,或已經拓展的這一部分,把這些總合在一起稱爲遍法界一切法。
「虛空一切法」是根本智、根本無明所生的一切法。「遍法界一切法」強調的是以差別智方式所到逹的一切法。
第九個問題:
【是不是說到法界衆生的時候,都是跟我們個體的報身世間的一切法相關。所以,每個眾生具體的一切法都是不一樣的,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是,像我們現在,雖然都坐在一起,但可能有一些在畜生道,一些在娑婆世界,有些在極樂世界,還有的在華藏世界。
第十個問題:
【人天衆生是否就是指有思惟能力的人?】
對的,簡單來講,能夠運用知性、理性能力的這些人就是人天衆生。
今天的問題就到這裏吧,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