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學習華嚴經》
2023-11
【問】:應怎樣學習《華嚴經》?
【答】:對末法時期的修行者來講,《華嚴經》是不是對機?末法時期有很多問題,《華嚴經》是不是太複雜了?
實際上,越是在末法時期越需要準確的行法理論來對治末法時期的種種不正知見。既然佛經上講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只有回到佛經中,以經典爲依據,才能令修行者回到佛教本來的思想中來。
現在有個現象,就是幾乎所有在說法的這些大德們、善知識們都在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怕我們心目中認爲的邪師他也這樣講。那麼,作爲修行者,當你沒有辦法去判別是與不是的時候,怎麼辦?學習《華嚴經》就能夠讓我們構建起整體的佛教思想、整體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能幫助我們辨別不同行法次第上的準確性。
在構建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上,除去龍樹菩薩集結的這部《華嚴經》,我們很難找到另外一位成就者能把佛教思想,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演說的如此明瞭、如此清晰。
一直跟隨我們學習《華嚴經》的同學應該是很有體會的,如果是新來的同學也不用著急,若花一年、兩年、三年的時間,一起學習《華嚴經》,相信也能體會到。
實際上,不光是學習《華嚴經》學習其他經典也同樣,都曾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聽聞模式的。聽聞模式是指有善知識給我們講解,以銷文解義為核心。這是最初階段,就是以聽聞爲主,通過善知識講解,確認他解釋清楚了,同時也認為自己理解的沒錯,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別教形式的,以如實知、如實體驗佛經的準確思想為核心。這個階段,行者必須要有自我的覺醒。也就是說,對於善知識的解說,我們須深入經藏,通過對經典的理解,去判別是否符合如實知、如實體驗。所以此時是以佛經為核心來演說和解讀的,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最容易錯的。此階段如果不瞭解密法言說和宗教經典的集結方式,可以肯定的講,百分之九十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第二階段因爲是以如實知、如實體驗佛教思想為核心,相比第一階段已有很大的進步,已把自我的這種反思力、覺悟力呈現出來了,有自己的行法體驗。這是別教形式的。
第三階段就是自成就形式。前兩個都是圍繞佛經為核心生起的,而第三個階段是以自成就形式生起的。
生命中有無量法,佛經、菩薩論並沒有將無量法的演說完全呈現出來。修行者依照第一、第二階段,進入到第三階段時,意味著修行者自己能夠到達無上正覺,能夠在一切法中、在生命體驗中,繼續生起符合世尊演說方式的論義。所以,第一、第二階段都是圍繞過去成就者的成就為核心,第三階段是圍繞修行者自己的無上正覺、生命體驗為核心。
這些在《華嚴經》裡都有體現,我們在七十講的講義中也講清楚了。因爲時間的關係,很多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講義。
【問】:作爲初學者,只簡單學習過《華嚴經》28講,沒有其它佛學基礎,該如何爲即將開始的佛教哲學200講做準備?
【答】: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初學者需要的資糧和準備是需要接觸一下《華嚴經》經文,配合《覺悟華嚴經》的表格,和《華嚴經講義》七十講,以增加對《華嚴經》的瞭解。在以後學習密法言說,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時,就會對《華嚴經》能夠準確解讀,並能通過《華嚴經》去掌握整體的佛教思想理論。
《華嚴經》是佛教裏最大的一部經典,學習《華嚴經》是需要時間的,但不要有壓力。以往沒有接觸過其他的佛教思想、或其他的宗教思想的初學者,直接學習《華嚴經》其實是好事,因爲可以直接學習《華嚴經》的思想理論,不走彎路。大概要有三、四年的時間,對佛教思想會有一個完整的堅實的認識,不會有一種虛幻的或者不準確的理念。其他經典有時間也可以看一看,乃至於接觸一些其他大德們的講法,但是最終要回到《華嚴經》的思想理論,思想體系去做權衡,因此要把重心放在《華嚴經》的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