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智慧力管理及穩定地調動行法實踐》

                                                   2023-9-9

【問】:按我對張師兄昨天開示的理解,我們需要以自我因素爲核心,用智慧力主動的將零散的、直觀的生命體驗加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而形成整體性的生命體驗,就是我們要的行法實踐。怎樣將這個用智慧力加入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和我們凡夫的分別、執着分開?既然貪嗔癡慢是去不淨的,怎樣判斷就是用了有一個智慧力參與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呢?請張師兄就如何用智慧力管理以及穩定地調動它,舉例展開開示。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有一個總體性的原則,就是凡夫地的一切法是無上正覚的材料,我們不要期望着遠離凡夫地的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去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剛纔也談到,自我因素是形成個體生命的核心力量。自我因素能夠生起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兩部分: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和一一法的獨特存在,也就是根本智與差別智,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

如何區分是凡夫種性?還是成就者的種性?凡夫種性,講的是生命中的自我力量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是依於本能的,生起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是以自我因素爲核心,所造成的束縛和影響,此即凡夫種性的一切法。其特點就是零散的、不依於理性的而是依於感性的,在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佛四聖諦品》中所講的都是針對凡夫種性的一切法。

好比無上正覚是一棟樓閣,凡夫種性一切法就是建築樓閣的材料,一堆石頭、木料等。凡夫種性的一切法與無上正覚樓閣間是什麼關係呢?石頭、木料等材料並不等於這座樓閣,只有經過設計和施工整合,這一堆石頭和木料才能成爲樓閣。假如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不知道怎樣整合這些建築材料,這些建築材料還是零散的。至於如何區分凡夫種性與修行者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在前面解答關於理性問題時已經講清楚了,按此去衡量就能判斷出來。

般若智慧有三個屬性: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和周邊完備的。智慧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智慧的具體作用在於準確,在於規範種種生命體驗的範圍,以防止範圍突破邊界。突破邊界就會帶來束縛和煩惱,遵守這個邊界纔會有梵行清淨。邊界的意思是指煩惱與梵行清淨間的界限。

離開生命體驗,智慧就沒有意義。智慧一定要和生命體驗總和在一起,所以沒有體驗的智慧是沒有意義的、是空洞的,而沒有智慧的體驗則是盲目的、是凡夫種性的。

再來看凡夫種性與修行者獲得梵行清淨後,在思惟、分別、選擇、判斷上有怎樣的差別。這部分當然會有很多其他的內容會加進來,比如我怎麼知道這種判斷是符合理性的?要如何判斷?也就是我們在運用理性、運用智慧時,要知道「判斷」的意思,即判斷不能是相互矛盾的,要符合事實。我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判斷不能是相互矛盾的。

比如我們不能說圓的是方的;還有對「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句經文的理解,我們經常會說:我們在凡夫地不能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因爲我們凡夫愚癡,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能照到,彷彿一個人打着傘出去,太陽光不能照到一樣。這兩種說法就是矛盾的。因爲從第一句話的角度來講,「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沒有條件的,而第二句裏又說「因爲我們凡夫愚癡,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能照耀」,這就是矛盾的。

矛盾意味着我們對於「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爲我打一個傘或者我愚癡,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能照耀我。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意味着即便我是愚癡衆生,阿彌陀佛的光明同樣在我的生命體驗中存在。只有這樣才能確切地在生命體驗中去尋找哪一塊是阿彌陀佛的光明,而不是等着自己開悟之後,或者等着自己到了太陽系以西的某個宇宙深處去找阿彌陀佛的光明。這兩種說法在修行界都是很普遍的,但卻相互矛盾。

另外講自性是遍一切處的,意思是我們的自性是遍一切處的,然後馬上又講,我們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才能見性,要在這一生結束之後,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才能見性,這些都是相互矛盾的。生命中哪些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在七十講中都已經說明瞭。

第二,判斷本身要符合事實。

比如,當我說現在是黑天,抬頭向外看,卻發現不是黑天,這就不符合事實。我們上一節課在談到開悟和解悟時,也談到這個問題。如果某位大德是開悟的、是見性的,他一定能夠將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清楚。「講清楚」意味着要把經典裏面的體驗能夠以現在的語言呈現出來,並且讓我們也能體會到,這是開悟和解悟的關係。假如宣講的人不具備這個能力,他一定沒有開悟。《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二住位的海雲比丘這一參做了詳細說明,所以判斷要與事實相符。

我們常常講「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這是六十華嚴裏的一句話。同時也常常聽到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華嚴經》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不能到逹,這也是矛盾的。既然「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沒差別指的是生命產生的一切法本身和我們所具備的能力沒差別。《華嚴經》是諸佛菩薩的成就境界,這沒錯;而我們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一定能夠到逹華嚴境界,也沒錯,不需要等到某一個時刻,要另外一生或者到另外一個空間,才能到逹《華嚴經》的成就境界,因爲這些都是依於智慧力、判斷力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