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問】: 何謂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答】:

佛經中說到的神通很多,分為兩類:業用神通和智慧神通。業用神通是共外道神通,智慧神通是不共外道神通。佛教神通成就的核心是般若智慧。所謂的「五通仙人,六通羅漢」,阿羅漢成就的第六通漏盡通是不共外道神通,不共外道的阿羅漢漏盡通是佛法修行成就的基礎和核心。

業用神通基於有法,不出三界;不共外道神通基於自性法,基於大涅槃法,能出三界。漏盡通的表現是凈土成就。凈土宗四土成就分別對應不同種性、不同次第的漏盡通。《華嚴經》五位行法會有詳細理論。

凈土成就的核心有兩點:一心清凈和善根增長。這是從初發心一直貫穿到如來地。前者是自性地本有,後者是後天燻習成就。在不同種性和不同的成就階段,一心清凈和善根增長有不同的名相和內容。

在一般的認知中,神通意味著飛行變化來去自由,但是這種神通境界,在大乘經典中的意義解讀則不一樣。飛行變化來去自由,表達的是生命解脫和自在,表達自性本體的常樂我凈,是基於禪定法成就之後的大智慧力用。

飛行變化代表速度很快,不需要歷經時劫,這是不同種性的禪定成就;來去自由則代表智慧自在,能隨心現量。佛在很多經典上說,只有智慧能夠解決生死煩惱問題。《華嚴經·十通品》講十種菩薩神通,核心即是智慧成就。生死問題說到底是智慧的問題。

智慧成就的核心是般若波羅蜜。佛在經典上說,認知自性三寶,具備般

若波羅蜜成就的行者,他的肉眼就等於天眼;如果不能識得自性三寶,智慧不成就,就算是有天眼,也還是等同於肉眼。可見佛說的神通即是智慧。

不在特別的因緣下,佛教不允許用神通度化眾生,指的就是業用神通。業用神通是共外道法,不出三界。眾生迷惑,認識不清,若盲目追求,很容易入邪知見。業用神通由共外道禪定即可獲得,而智慧神通需要般若波羅蜜智慧成就。事實上,般若波羅蜜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禪定法,智慧就是禪定。

明白這些佛教的基本理念之後,再來看什麼是菩薩神通「能至十方法界廣度眾生」。在佛教經典裡面,經常看到菩薩能不動本處,遍往十方無量世界廣度眾生。這裡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不動本處,一個是具一切智遍往十方。不動本處代表正報成就一心清凈,無所住法成就,是自性地本有的,具一切智。道種智成就,是無量劫燻習而成的。

佛教行者的最終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既是基於出世間無為法的正等正覺,也是基於一心清凈的一切法圓滿。《華嚴經》第八不動地以後,即進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模式。

菩薩具一切智,是對於眾生所在種性下的所有法,諸如凡夫種性、聲聞、緣覺、菩薩種性、外道種性、三途種性等等這些種性的所有法,都能明瞭通達。其中,每個種性即對應一個法界。

所以,佛在經上說,法界就是眾生界,無量法界不在三界之外;入法界自在即是入眾生界自在,眾生界即是法身。所言「出三界」即是斷盡三界無明,不是三界之外別有一個法界。

具一切智的菩薩到任何一個法界,他和那個法界眾生的差別在於,眾生是住在自己的法界裡,而菩薩不住任何法界。「住」就是執著取捨,有執著取捨就不解脫、不自在。我們住在凡夫種性中,身見邊見、分別執著具足。菩薩入凡夫法界,明瞭凡夫法界一切法,能說法教化廣度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但是菩薩不住凡夫法界,因為他不執著。菩薩對其他種性的法界也是如此。

菩薩成就無所住法,所以能從一個種性的一切法到另外一個種性的一切法,即從一個法界到另外一個法界,不歷時劫起念即至。這是《華嚴經》圓教法門的核心精神,是大乘法的神通。

但是菩薩不住任一法界的同時,也不住在「無所住」法界。如果住在「無所住」,就還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不能究竟出三界。這是不容易理解的,需要證得無所住法方能了知。《華嚴經》第八不動地菩薩生起大願,入無量法界成就,實際就是破除別教菩薩的住「無所住」法。住無所住菩薩即是大乘法的聲聞乘。

從《華嚴經》教義看,修行者不能越過三賢位,而直接到登地位修行。三賢位成就自性智慧,智慧法成就之後,才能真正啟動登地位成就道種智。登地位是實際的入法界成就階段,這個階段的成就者可以啟動業用神通而不會迷失。但入法界圓滿成就,要到等妙覺位,這時即是入普賢菩薩法界。入普賢菩薩法界的菩薩成就圓滿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