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與佛菩薩的報身世間差別

【問】

關於報身的問題,初住位明瞭般若空智以後,進入到報身世間,這是否是從佛的角度講正思惟、正知見的建立。而我們凡夫也是有報身的,也有自己的覺知世間。

【答】

總體來說沒錯,但是這裏有一個盲點,就是把從佛的角度,和凡夫的報身世間分開了,也就是凡夫的報身世間與佛的報身世間是不同的。這裏我們需要再強調一下,眾生世間就是佛的世間,二者的差別在於是否遵循般若法印。也就是說,當我們進入到華嚴初住位以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要從染浄模式轉到空有模式,這兩個行法是有差別的。染浄模式是對立法,是分別法;空有模式是因緣生法,是智慧法。所以,進入到初住位般若空智生起之後,進入到報身世間行法階段,這時就不會再講凡夫報身世間和佛的世間了,凡夫與佛的世間所講的是用心模式的不同。

我們現在是凡夫種性所在的覺受世間,就是娑婆世間。娑婆世間不是講外在的山河、大地、太陽系、銀河系,不是講這個。娑婆世間是講每一個眾生心裡面的覺受,覺受所在的世間是娑婆世間。

如果修行者內在的世間是報身世間進入到極樂世界的種性,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就是極樂世界的世間。如何從凡夫種性的娑婆世界,轉到諸佛菩薩的報身世間,就要看能不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能不能建立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的三個屬性是: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所以,針對五蘊身一切法,如果能夠生起微細觀察,勝妙思惟,這種行法本身就是在諸佛菩薩的報身世間。

但是因為凡夫種性習氣,我們很可能且很容易再退到凡夫的娑婆世間。如何將習氣逐漸去除,就是要在初住到七住位間反復訓練。到第六住、第七住時,般若智慧建立起來了,我們就能逺離凡夫種性世間,進入到佛菩薩的報身世間,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

需要強調的是,凡夫世間與佛的世間不是分開的,而是用心模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