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華嚴行法理論次第和行法實踐,怎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
【問】:
上次的答疑中,對 「走入華嚴行法的這些修行者決定不會到其他界的,決定不會!想都不要想。」這個說法,有同學回饋說大部分認同,微細法義上還存有疑問,請教張師兄。
問題的前邊講「想都不要想」說的這樣肯定,後面又提到「對華嚴行法理論真的融會的時候,決定不會到三惡道,不會的」。「真的融會」在華嚴行法裏訓練要到怎樣的度,或者說位次,才能確保不會到三惡道去。因為剛剛開始學習華嚴,自己的異身異時異地的習氣非常強,還是擔心分段生死這個色身的呈現問題,這期生命結束時,不能肯定「引導去三惡道的這些本能」一定不會占上峯。
【答】:
這個問題要放在整體的佛教思想中就比較容易理解。首先是從理念上要明白,然後是如何修行讓自己到那個位置。
世尊在《大涅槃經》中強調【諸眾生中惟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強調過,閻浮提眾生「勇猛強記」,不但「能造諸業」,亦能「勤修梵行」,成就無上正覺。
人天眾生有反思的能力,有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眾生有這樣的能力,才會去設定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目標,願意為之付出行法實踐。《華嚴經》是法身菩薩的修法模式,是基於內在覺悟的、基於正知見和正思惟的修法模式。這種修行方式是依人天眾生的根本特質建立的,是直接針對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建立的,是直接針對三惡道眾生那種不能生起內在的覺悟力、反思力,不能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的習氣建立的行法。所以才會說,走入華嚴行法就是啟動和三惡道眾生的生命特質完全相悖的行法模式。修行者能親近《華嚴經》,建立起華嚴行法,就不會墮入惡道。修行者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以理性的態度,以內在覺悟力來處理,遠離諸法的束縛和影響,保持一心清淨,又能正確地分別、選擇、判斷。如果按照變異生死的法則來看,這本身就是在人天道。貪嗔癡的念頭的生起,若對自己造成束縛和影響,這就是在變異生死的三惡道。佛在《灰河喻經》中說到過,可以參考。
所以當下的貪嗔癡的念頭看管好,以理性和智慧的方式處理好,保持一心清淨,不用擔心。就好像說好人不要怕警察一樣,怕這東西本身也帶來不清淨。行法實踐是要真正安住在這樣的生命狀態,而不是憑藉「理解」而不去實踐就能安住在這樣的生命狀態。
從華嚴行法來說,「走入華嚴行法」在初住位,「真正融會」在無生忍。初住位時開始具體的行法實踐就不會到惡道,因為證無生忍就是聖者。
再看看中國的聖人怎麼說。
孟夫子把人定義為有四種心:「惻隱之心、厭惡之心、謙下之心,是非之心」,而「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可見有「有教」是「為人」的核心因素,並且這是關於變異生死的。聖人並不在乎分段生死,並不在乎是不是有人的色身形象,而是在乎當下的用心。
關於「教」的定義是這樣,《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也就是說,「教」就是修道的意思。關於「道」的說法,孔子有「吾道一以貫之」的說法。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即是「一以貫之」的夫子之道的核心,而從「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等等,總合在一起就能知道,一定要是自內顯發的真誠、清淨、覺悟,自內顯發的正知見和正思惟的建立,纔是修行者的人天之道。而《華嚴經》正是從自內顯發的覺悟力開始,從正知見和正思惟開始的行法。
佛教中關於用心的說法就太多了,《華嚴經》十信位就講善用心。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佛教中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講的就是修行者需要關注當下的用心,而不是將來的結果。因為當下的用心正確了,將來一定有那個結果。而我們一般都習慣關注那個結果,而不知道在當下的「因地」下工夫,沒有關注到當下的「因」是不是遠離三惡道。華嚴行法正是從當下的「因」入手,從一心清淨入手,從正知見善思惟的建立入手。只關注結果,而沒有關注「因」,就是我們一般人的方式。
異身、異時、異處的想法並不是去三惡道的種子,很多外道修行者都是這樣的,他們未必要去惡道,所以不用在這上面擔心。大多修行五戒十善的人,都是在人天道。去三惡道的種子是隨順本能的貪嗔癡等等慾望的力量,不能生起覺悟和反思,不去主動建立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總在無想定上下功夫,像木頭一樣的修行。
異身、異時、異處的修行方法還是在生死法中,還在人天道,而不出三界。但沒有那麼可怕,像世尊在經上對摩訶男所說的,踏踏實實依教奉行,形成一種五戒十善的力量,形成自覺的力量,形成理性的分別、選擇、判斷事物的力量,不用擔心別的。
【問】: 戒律裏頭不讓養動物的原因是什麼?
【答】:
人跟動物有親密感,對修行來說,不是好事情,因為會生起貪愛、執著,甚至嫉妒。從色身輪轉的法則來看,對動物有親密感,同樣不是好事情。色身流轉需要色身的受生因緣,也就是要有父母為因緣纔行。受生因緣的問題在《瑜伽師地論·意地分》(第一卷)就有説,可以參考。這種說法,恰巧也說明畜生要往生人天道,以色身形式受身,同樣要遵循這樣的法則,要有人間的父母做因緣纔行。
但話說回來,人類不願意到畜生道受身,是建立在人類對於人和畜生道眾生的對比基礎上來說的,是人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看畜生道的,所以人類不願意到畜生道受身。但站在人類的角度説,很難得出另一個結論,就是動物是願意往生到人道來的,因為我們很少見到自覺自願修行五戒十善的動物。很多人類對於動物具有善良意願的解讀,大多是出於動物本能的行為符合人們對於善惡的定義,實際上,很難確定是動物出於對善惡有所理解、對善惡自覺做出分別、選擇、判斷之後,而主動做出的行為。
修行不是本能上本來就有的需求,只有具備理性能力的人天眾生,才會設定生命解脫的目標,生起行法實踐。行法實踐就是要克服本能上的力量來建立的,五戒十善就是針對本能的力量制定的。眾生學會剋制本能的力量,自覺主動去建立理性和智慧,這種特質得以發揮,纔是聖者。人如果只是隨順本能的力量和動物就沒差別。
極樂世界無有畜生道,是從報身世間變易生死的角度説,強調修行者時刻保持一心清靜,見一切法平等無別,保持在正知見和正思惟中。色法世間諸法本來平等,增加了人的高下、好壞、善惡、美醜的選擇和執取,纔有不平等。不平等是在報身世間,而不是在法身世間,不是在色法世間。換句話說,心裡有六道的時候,眼睛裡才能看到六道。心裡有畜生道,有六道眾生的不平等,眼睛裡就有畜生道。在佛菩薩眼睛裡,六道眾生的一切法同樣是莊嚴法界的一切法。因此總體上要看自己在哪個階段,看清楚了,這些就不會造成困擾。但是在沒有到達無生忍階段的時候,眾生還要依這種分別來發起信心。
總體上說,思惟有一種力量,在佛教中也就是「識」有一種力量,甚至說「識」本身就是力量。人天眾生有分別、選擇、判斷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在「識」的範圍內完成的。「識」怎樣建立,生起之後怎樣流轉,對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修行者在「識」生起之後,不要讓它憑著本能的力量直接跳到結果上去,而是以主動自覺的力量參與其中,掌控「識」的流轉,就不會到惡道,也不會到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去。人養動物,對動物生起貪愛等等,對自己會有影響。
【問】: 能否詳細解釋一下識是怎樣引導色身的呈現?
【答】:
佛經中有《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第109-110卷)說的比較詳細,可以參考。但它是以經的語言來說的,只討論了原則性的問題,不是很詳細。「識」如何引導色身的呈現,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人在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從行為上,臉色上是能看出的。內在深層的東西,要自己體會到纔行。比如貪嗔癡慢的力量是不是真的小了?智慧力、思惟力是不是真的增長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好樂一心清淨、好樂深入經藏,能在學習中體會到那種智慧的建立帶來的理性和喜悅?這些要自己判斷。
一心清淨的專注在智慧修法中,並不能體會到當下的自己正在生起那樣的行法,只有當自己從那種專注修法中出離的時候,才會體會到。這種專注需要訓練,這種訓練就是華嚴行法中的禪定。它不是靠某種儀式來完成的,而是靠訓練自己能準確「沉浸其中」來完成。
聲聞行法中以某種儀式開始自己的行法,雖然是不錯的開端,但是華嚴行法不強調從儀式導入行法,而是強調確切的、能隨時建立的「沉浸其中」的正知見和正思惟。好像是小孩子能隨時「沉浸」忘我地玩遊戲一樣,真正的「沉浸其中」的行法不需要額外對自己下命令,也不需要知道自己正在「沉浸其中」。換句話說,知道自己正在行法實踐中,一定不是在「沉浸其中」的行法過程中。這是從如何判斷的角度來說的,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纔行。
【問】:能否詳細解釋一下聖者的分段生死的生命呈現又是怎樣的不同?
【答】:
我們眼中的聖者,與他本人對自己的認識不一樣。真的聖者不會在心裏認為自己是聖者。沒有這個念頭。或者說,聖者是知道自己的所證,但是不被自己所證所束縛。
修行者一心清淨,專注在行法實踐中,依教奉行,智慧增長,無有雜穢,這就是實際的聖者境地。他們不關心異時、異處、異身的問題,也不關心分段生死的問題,甚至不關心受身形象的問題;關心的是當下的用心是不是和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相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到惡道中,而是生生世世在修行的道路上,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體驗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聖者關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又不被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所束縛。這是一種自覺遵守的行為,並不是「有意」去找那個目標。自覺的力量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要經歷別教行法階段去證得。別教階段要有「刻意」的分別、選擇和判斷,這在講課的時候已經說過了。
修行者不要把自己當作修行者,不要陷在這個宗教戒律、那個宗教戒律中,不要陷在這個說、那個說的框框中,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專注在一心清淨,能自覺理性對待諸法的修行者。
修行者能完全令自己「沉浸」在行法實踐中的時候,三惡道不會現前,現前的只是一心清淨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