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性》
2023-9-23
【問】:張師兄講到見性是用理性思惟見一切法,一法一法中見,一件事一件事中見,這個理性思惟可以具體講講有什麼標準嗎?因為凡夫種性也有知見能力,雖然可能是執念,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請師兄開示如何判斷什麼是由眼、耳、鼻、舌、身生出的執念。
【答】:談到「見性」,我們講過當看到行法理論裏用到那些名詞、名相時,總的原則就是要把這些名詞和名相理解準確。「準確」是指一定要能回到行法實踐,能夠還原到生命體驗中。「準確」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如實知,準確理解概念本身代表什麼意義;二是這個概念代表怎樣的生命體驗。
比如我們對待見性、開悟、入一真法界、普賢菩薩法界等等這些名相時,如果不能在行法實踐中落實,不能在生命體驗中準確呈現,那麼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沒有到位。
對於初學者來講,如何知道自己理解的概念是否正確,一方面修行者自己要到經典裏去找佛陀是怎樣講的,另一重要的就是你的師父、上師、善知識有責任把這個名相解釋清楚。「解釋清楚」要符合這樣的標準,一定要追溯到這個概念在當下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如何呈現。假如要等到下一生、換一個時間和處所才能現前,這種解釋就不到位。
我們上節課談到「見性」分成兩部分:「見」代表體驗,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如實知,確切知道這個概念在行法實踐中是怎樣的含義。二是一定要回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生起具體體驗。
「性」代表生命本有的。簡單來講,就是不需要學習和訓練,生下來就具足的東西,不需要作意思惟的參與,不需要增加染淨、善惡、美醜等後天作意的分別、選擇、判斷、取捨。體驗生命本有的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即是「見性」。
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修行者怎麼知道自己見性沒有?見性之後的體驗又是怎樣的?見性要在一一法中去體驗,在一件事一件事當中去體驗。為什麼要在一一法中去見?因為行法實踐是在差別智行法中建立的。一定不要從總相上去講見性的問題,總相上講的是原則性的、理論性的,而見性要在一一法中去實踐、去體驗。
因為凡夫種性也有知見能力,雖然可能是執念,但我們都覺得自己知道的就是真理,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是在凡夫種性,還是在菩薩種性?這裏有個概念需要澄清,種性是指什麼?「種性」是指具有生起這一類法的能力和可能性。凡夫為什麼是凡夫種性?是因為具有出生凡夫地一切法的能力和可能性。聲聞為什麼是聲聞種性?因為具有出生聲聞種性一切法的能力和可能性。
世尊在經典上講: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人天眾生有覺知一切法、反思一切法的能力,這是我們生起行法實踐,成就無上正覺的核心力量。因此,凡夫種性具有知見能力,而菩薩種性也是利用這種能力來成就無上正覺的,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它呢?就是需要把兩者生起的特點看清楚,然後確認自己在這一法中的知見能力,生起的方式是在凡夫種性還是在菩薩種性。
修行者生起行法實踐的目標是要到達見性位,從見性位生起道種智行法,乃至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最終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那麼修行者怎樣確認自己的行法實踐是指向見性位,乃至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個核心的標準,就是必須要能找到當下行法實踐與想要到達的目標之間的必然性。
比方要往生極樂世界、入一真法界、到達普賢菩薩法界,修行者怎麼知道自己是否能往生極樂世界、能入一真法界、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呢?標準就是必須要找到行法實踐和所要到達的那個目標之間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什麼意思?必然性意味著行法實踐能夠穩定地、連續地、必然地到達那個成就地;如果不能確定是這樣,行法實踐與成就地之間沒有必然性,則意味著那個行法實踐的目標就是凡夫地的妄想相。
比如凈土宗的修行者想要通過唸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唸佛是否能確切到達這個目標,確切地、必然地往生極樂世界,這要看怎樣生起唸佛的行法實踐,怎樣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必然地呈現出極樂世界。「必然性」包含著如實知,明瞭唸佛的行法實踐能夠獲得肯定的、必然的、穩定的結果。如果唸佛的行法實踐和極樂世界之間沒有必然性的關係,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妄想相。
凡夫種性妄想的能力和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本來是同一個力量,但是凡夫種性的妄想、分別、執著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沒有經歷學習和訓練,圍繞我身、我見生起,帶來的是隨機的、不穩定、不清淨的結果,不具有必然性的、連續性的生命體驗,而菩薩種性的無上正覺的能力,則是經歷道種智行法的訓練之後的,圍繞自性智慧生起,能帶來穩定的、清淨的結果,能帶來必然性的、連續性的生命體驗。
很多修行者從當下的行法實踐到行法目標之間沒有建立起必然的、穩定的那種如實知,行法實踐永遠都在盲修階段,不能確認是否能夠到達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便自己非常肯定、確認,這種肯定和確認往往只是凡夫地的堅固執著,把往生極樂世界寄託在外來的阿彌陀佛接引,而行法實踐本身卻不具備往生極樂世界的必然性。
因為我們現在是講華嚴行法,所以必須要把華嚴行法、菩薩行法是如何建立行法實踐的講清楚。假如修行者已經習慣了見性位之前的那種說法,即我的行法實踐和未來的結果是佛菩薩來幫忙的,這個沒關系。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提的是見性的問題,所以必須要把這塊講清楚,就是凡夫種性與菩薩種性看待一切法、生起行法實踐的模式不同之處,在於有沒有必然性,行法實踐是否指向肯定的、穩定的、必然的結果。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有」代表生命體驗的必然性,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只要契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行法模式,加上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實踐,就會在生命體驗當中呈現出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這個「有」是指行法成就的必然性。這個「有」不是凡夫種性講的「有」,凡夫種性講的「有」是在生命體驗之外,是在太陽系的某個地方,相信那個地方有一個星球,阿彌陀佛在那裏講法。所以,凡夫種性的「有」與極樂世界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呈現之間沒有必然性;而佛陀在經典上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的「有」則代表通過「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行法模式,加上三十七道品的行法實踐,就會在生命體驗中有必然的極樂世界呈現。
這種必然性如何建立?要靠自性智慧力、要靠明瞭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要靠如實知和準確的行法體驗。「必然性」意味著清晰穩定、連續、準確,具有普遍性,而不是隨機的、偶然的。「連續」是指生命體驗從當前的行法實踐到未來的成就地之間不間斷,不是靠別人搭一座橋把我們硬拽過去;如實知要非常清晰,不能含糊。一定不能跨越具體的生命體驗,只給出總相上的、原則上的認可。比如「唸佛成佛」,如果不知道怎麼唸佛才能確定成佛,這句話就是妄想相,「唸佛」和「成佛」之間沒有必然性,很多人唸佛並沒有成佛。
佛教中經常提到「因果」,我們常說「如是因,如是果」。實際上因果之間不是確定的關系,如果因果關系是確定的關系,那麼我們現在是凡夫,意味著我們永遠都在凡夫地。而正因為因果關系不是確定的和必然的,我們才能生起行法實踐,才能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如何使這種關系成為必然,必須要能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知道如何參與到一切法中。這樣講可能很多修行者聽到會嚇一跳,覺得既然如是因如是果,為什麼因果之間沒有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世尊在經典當中明確講過的,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說,如果說如是因、如是果,就會忽略修行者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忽略修行者行法實踐的參與對直接因果的改變。
「直接因果」就是機械因果。譬如從山上推一塊石頭下來滾落到底下,在沒有人類行為參與的時候,石頭滾落下來是必然的,這叫直接因果。但是行法實踐不一樣,行法實踐強調的是生命活動、生命體驗的參與,不同的參與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講到【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什麼意思?佛的意思是說如果認為造作這個「必然」能得那個結果的話,就不會有修習梵行、能得解脫,就忽略了行法實踐的作用。這就不是佛教的意思。
這是關於如何區分凡夫種性與菩薩種性。凡夫種性當下的一切法與所要到達的目標之間沒有確定性和必然性,而菩薩種性則強調當下的一切法要與目標之間具有確定性和必然性。如果修行者不知道行法實踐能不能獲得必然想要的結果,不妨把行法實踐先停一停,仔細審視自己的行法模式是否能確切到達行法實踐的目的地,如果不能,就要調整;若只是低頭行法實踐,有可能最終獲得的並不是你想要的結果。
下面再說關於「無我」的問題。見性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生命體驗,而生命體驗離不開「自我」因素。
佛教行法特別強調一切法無我,「無我」並不是要息滅生命中的「自我」因素,而是指息滅一切法造成的束縛和影響。「自我」因素是個體生命的核心力量,確切來講,沒有人能從根本上去除「自我」因素這種生命力量。有個體生命的存在,就有「自我」因素的存在,「自我」因素是生起行法實踐、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核心力量。
我們常說行法實踐的目標是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什麼是究竟生命解脫?「究竟生命解脫」是指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一切法依自而生,不依他生,不受其他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能如實生起生命中的一切法。
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行法理論和行法實踐,如果按照華嚴行法理論來衡量的話,很多都不準確,甚至是錯謬的,與所要到達的目標並不契合。為什麼很多修行者在這樣的行法模式裏修行五年、十年而得不到結果,就是因為沒有看到行法實踐與目標之間的必然性,只是盲目用力,沒有結果。如果行法實踐沒有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必然性,這種行法實踐就不是佛教行法,而是民間信仰,生命解脫要靠別人帶領、要靠別人慈悲賦予。佛教行法是智慧性的行法,只有智慧能夠幫助我們通過行法實踐,準確、穩定、必然地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現在的很多大德講行法實踐、講見性,會用科學、物理世間的現象來解釋,譬如平行宇宙、量子物理、量子糾纏等,不是這樣!世尊在經典上為什麼講「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因為人天眾生具有覺悟力、具有反思力。修行者是利用這個能力,經過行法實踐獲得無上正覺的。而平行宇宙、量子物理、量子糾纏等,這些是物理世間一切法的存在,它本身沒有覺悟力和反思力,沒有經過分別、選擇和判斷來主動決定自己如何呈現的能力。
換句話說,平行宇宙、量子物理、量子糾纏只是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而人天眾生有面對一切法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能力,是面對一切法本然存在、普遍存在之上的存在。人天眾生可以通過覺知思惟,通過分別、選擇和判斷來主動決定自己的生命如何呈現,生命解脫正是來自這種自我決定的力量,而不是簡單地來源於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
如果平行宇宙、量子物理、量子糾纏等能夠解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話,能夠取代行法實踐,則意味著人類一旦掌握量子物理、量子糾纏的技術,就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而不需要行法實踐。就好比有些人認為的,極樂世界存在於銀河系或宇宙中的某一處,阿彌陀佛在那個星球上講法,這意味著哪一天靠自然科學可以穿越時空,我們就可以不通過修行就能到達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這是非常荒謬的想法。自然科學不能代替佛教行法實踐,甚至不能拿來作類比。
為什麼凡夫種性需要學習和訓練,才能到達菩薩種性?為什麼要經歷行法實踐才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因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規則性的,要靠嚴格的行法理論、行法實踐才能到達,不是隨機、散漫性的。只有依靠準確的行法實踐的規則,纔有必然性、穩定性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這種準確的行法實踐的規則何時建立?在哪一段行法實踐中建立?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建立。依照華嚴行法理論,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當一切法生起生命體驗時,中間加入智慧的參與,令這種生起成為一種穩定的、連續的、普遍而必然的生命體驗。所以,修行者不要指望哪天見性之後,道種智行法自動從天而降,不會!它要在一法一法中去建立、去反覆訓練。訓練的過程是讓我們從簡單直觀的生命體驗,通過分別、選擇和判斷,形成一整套思想體系,以這個思想體系應對生命中的一切法,令一切法按照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規則的方式生起。
講到修行者獲得金剛種性成就,獲得等妙覺位成就時,到底拿什麼東西去獲得?說到底,是拿這種總體性的、理論性的智慧去獲得穩定、必然、普遍、連續的生命體驗,是以這種整體的般若智慧的形式來到達金剛種性